Robotaxi行业报告:智驾专题系列(一):Robotaxi有望在28年迎来商业化曙光,后发追赶者优势在于硬件降本,劣势在于研发投入和算法迭代时间
投资要点
Robotaxi玩家在技术路线上采取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模块化和端到端融合的算法架构,特斯拉采取纯视觉+无图+端到端的算法架构。百度、小马、文远和waymo等主流玩家均采取多传感器融合叠加高精地图的技术路线,且在算法架构方面逐步采取模块化和端到端结合的技术方案。其中waymo虽然有端到端的技术但为了安全的商业化运营仍然主要采用模块化的算法架构。由于高精地图较高的成本和较差的泛化性,部分厂商正在逐步减轻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转向轻量化地图。特斯拉技术实力较强也最为特立独行,传感器层面采取纯视觉的技术方案,算法架构采用端到端的技术路线,地图方面倾向于使用无图模式,利用BEV+Occupancy网络+NeRF技术实现动态重建道路结构。
Waymo和百度在商业化较为领先,小马、文远和waymo技术实力较为领先,文远海外拓展能力较为突出。Waymo和百度的累计订单都超过1000万次,运营车队规模也均超过1000台,在商业化进程上走在世界前列。从技术实力上来看,小马、文远和waymo技术实力较为领先。文远在除了robotaxi外的各类无人场景都有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且25Q1运营车队已经超过1200台,在海外拓展和获取海外运营牌照方面展现了较强的竞争力和行动力。
全球Robotaxi市场空间有望在2030年达到666亿美元,2025-2030年CAGR有望达到195.6%。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666亿美元,在2035年达到3526亿美元,2025-2030年和2030-2035年的CAGR分别有望达到195.6%和39.6%。
百度萝卜商业化进程领先行业,我们测算百度萝卜快跑单车UE Model有望在2028年左右实现回正,一定程度上说明robotaxi产业最快可能在2028年迎来商业化的曙光。我们认为公司Robotaxi业务有望在2028年开始实现UE回正,主要驱动力:云代驾人车比有望在未来持续下降,从而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2025年单车成本随着未来产业链的规模效应逐步降本,以及监管要求的5年折旧逐步放宽到8年。
硬件成本随产业规模化逐步下降,后发者凭借该优势有望更快实现商业化。以百度为例,robotaxi所需的硬件占比整车20.5万的成本大约为26%,其中激光雷达和域控制器占比较高。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化,激光雷达和域控占比较高的芯片均有较显著的降价趋势:以禾赛为例,激光雷达单台出货价格从2022年的14317元下降到2024年的3917元;以常见的域控芯片供应商英伟达为例,近期推出的平替Orin Y单价不到400美金且算力大约为200TOPS,从单位算力价格来看,Orin Y相比Orin X的13.78元下降至13.65元。
后发者追赶难点:累计研发投入至少约10亿元,算法迭代追赶所需的时间至少6年。我们大概估算L4研发的算法迭代所需的时间,根据特斯拉算法迭代的速度,大约是每1-2年会有一次大的算法迭代,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将算法从基础开始迭代到业内平均的L4水平至少需要大约6年的时间。从研发投入看,假设新入局者只做软件算法研发,可能需要至少300人的算法工程师团队,算法工程师人均年薪大约为60万元,团队一年研发人员工资就需要大约1.8个亿,按照6年的迭代总计需要超过10亿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竞争加剧风险,能源成本大幅波动风险,硬件价格降低不及预期,政策监管变动风险,robotaxi事故风险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