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美贸易协议、石破如果辞职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23 20:56:06 评论:0
  日美达成贸易协定

      2025 年7 月23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表示1“我们刚刚与日本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协议,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按照我的指示,日本将投资5500 亿美元到美国,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这项协议将创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未有过类似的情况。也许最重要的是,日本将开放其国家进行贸易,包括汽车、卡车、大米和其他某些农产品,以及其他商品。将对日本实行15%的对等关税。这对美利坚合众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尤其是因为我们将继续与日本保持良好的关系”,该消息也得到了日本官方的证实。此后日本NHK 报道称2“据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在这次日美协议中,关于成为焦点问题的对汽车加征的25%的追加关税,决定将其减半为12.5%,再加上原本的税率2.5%,双方已就将其合计为15%达成了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关税并非是对等关税的范畴,而属于商品关税,理论上是对全球统一征收,但截至目前得到减免汽车关税的国家仅有英国与日本。

      我们认为上述内容可以提炼成四点:①日本对美国投资5500 亿美元,90%的利润属于美国;②日本对美开放汽车、卡车、大米等农产品的进口;③美国对日本的对等关税由预定的25%降至15%;④对日本的汽车关税由27.5%降至15%,且无数量限制。下文一一展开分析。

      ①日本对美国投资5500 亿美元,90%的利润属于美国:对于日本而言是可以完成的“任务”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我们发现还缺乏两大补充信息,其一是对美投资的定义,其二是何时完成。

      对美投资的定义:日本对美国投资的5500 亿美元仅仅是直接投资(在美国建厂等),还是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买美股、美债等)。2024 年的数据来看,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额约为2150 亿美元,但是投资净额为756 亿美元,我们认为大概率所指的数字为后者。此外,日本贸促会公布的统计显示31990-2023 年期间日本对美国的累计直接投资存量为7833 亿美元,是对美国投资最多的国家。证券投资方面,日本对美国的中长期债券投资是最大的部分,远大于对美的股票与短债投资,日本对美证券投资净额总计存在较大波动,但是2015-2024 年的10 年期间的年平均约为650 亿美元的净投资额。因此5500 亿美元的对美国投资,如果仅仅是直接投资,可能需要7年左右(=5500/756),如果是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总额,大约需要4 年左右(=5500/(756+650))。

      何时完成:目前的已知信息中尚未披露完成时间,我们认为如果是在特朗普任内完成5500 亿美元的投资则存在一定难度(如上文所计算)。相反,如果没有具体时间规定的话,按照日本过去对美投资的速率来看,即便不签署相关协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自然可以实现5500 亿美元的对美投资。

      投资主体:已知信息中并未明确规定投资主体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企业,但根据历史经验,我们认为投资主体基本是日本企业。理论上日本政府对日本企业并没有相关的指导权,但是目前我们认为二者目前方向是一致的。今年特朗普批准了日本制铁公司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案4,收购金额约为142 亿美元,我们认为该笔收购也大概率会算在5500亿的对美投资当中。

      90%的利润属于美国如何看待:关于90%的利润属于美国一事,我们并不认为存在太大意外,事实上过去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利润当中,一半都留在了外国。统计上并没有具体的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利润中留在美国的比率,但是我们认为考虑到日本企业在美国所获得的高利润率,美国的该比率大概率或高于50%,即日本企业在美国建厂所获得的利润当中大部分都留在了美国,进行了再投资。

      ②日本对美开放汽车、卡车、大米等农产品的进口:汽车、卡车对日本影响有限,农产品存在少许不确定性对美汽车、卡车的进口:日本自动车工业会(日本汽车协会)公布的信息5显示自1978 年以来日本就对汽车、卡车、  巴士、汽车零部件实施零关税政策。《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62024 年的日本国内新车销售中美国品牌汽车仅卖出1.67 万台,仅占整体的0.4%。我们认为美国品牌汽车在日本难以销售的主要原因并非关税,也并不是非关税壁垒,而是美国品牌的汽车在日本的本土化不够,并未满足日本市场而生产出适合在日本驾驶的汽车。我们认为美国品牌不改变相关观念的前提下依旧难以打开日本市场。此外,特别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的措辞为“日本对美开放汽车、卡车的贸易(进口)”,并未提及必须是美国品牌的汽车,反而是存在“日本进口美国生产的日本品牌汽车”的可能性。

      2025 年6 月日本丰田汽车副社长中岛就表示7“在美国生产的丰田汽车进口到日本,在日本销售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丁瑞/杨鑫/陈健恒/李刘阳/魏儒镝/施杰 日期:2025-07-2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