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点:中国从「不予投资」转身成为「备受追捧」

股票资讯 阅读:17 2025-10-16 15:49:21 评论:0
  这是多年以来,外资在 2025 年首次实现对中国资产的全面正向持有。中国曾一度被外国投资者认为「不予投资」(Uninvestable),而今已转身成为最「备受追捧」(Desirable)的市场之一。市场的短期涨幅显得迅猛而凌厉。投资者或倾向于锁定短期利润,但我们认为结构性估值重估的潜力仍更大。

      在过去 33 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相对美国扩张了约 8 倍。同期,作为外资买入中国资产指标的恒生指数(HSI),其表现却较标普 500 指数(S&P 500)逊色 60%。就估值而言,香港市场较美国市场折让 50%。鉴于中国制造业当前的附加值成分、创新成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其在人工智能(AI)发展上的领先,我们不禁要问:市场是否仍应主张中国应以折让估值进行交易?诚然,中国经济当前处于「不过热亦不过冷」的状态。我们论证,最强势的股票市场无须依赖最强的经济,因为投资者所买入的并非当前经济状态,而是由现行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未来政策方向转变。

      偏软的经济加上宽松货币政策,反而对股市更为有利。

      简而言之,受获利回吐(Profit Taking)的影响,香港/中国市场短期内或会出现盘整。我们建议把握整固机会进行增持,以布局多年估值重估的庞大潜力。

      投资情绪出现 180 度转变

      近年来,市场对中国股票的看法发生了显着转变。中国股市曾因长期市场低迷和经济逆风,一度被视为缺乏投资价值,但如今却为投资者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理据。这一转变并非源于全面经济繁荣,而是由政策改革、情绪改善和结构性低估等因素共同促成。关键在于,最强势的股市往往不需要最强的经济,而是依赖政策支持的预期和早期复苏的动能,这些条件与中国当前走势一致。

      境外资金流入是这波复苏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的资金外流,2025 年出现一个转折点:债券、股票、贷款和存款等所有主要类别的净持仓均出现扩张,为四年来首次。这种广泛的增长反映出在全球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者信心恢复,导致资金流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先前持观望态度的外资,正在从长期熊市后的历史低位重建仓位。

      恒生指数 是衡量境外资金流向中国资产的可靠晴雨表。其近期上涨是在经历了三年下跌之后发生的,这段下跌使估值受到抑制,仓位极度轻微。从 2022 年底接近 15,000 点的低点,恒生指数已在 2025 年年中攀升至 25,000 点左右,这表明这是一个追赶阶段,而非过度扩张。此轮复苏建立在先前低度曝险的基础上,容许持续上涨的空间,且没有立即过度拥挤的风险。

      历史背景凸显了投资机会

      过去 33 年中,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相对于美国增长了八倍,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作为中国相关股票代理指针的恒生指数,同期却落后于标普 500 指数 60%。这种脱节突显了严重的低估,即经济成就并未转化为相称的市场回报。监管干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风险偏好降低等因素曾导致这种表现不佳,但现在这些因素似乎正在减弱。

      估值指标支持重估潜力

      恒生指数相对于标普 500 指数的市盈率在 2024 年触底,接近其长期平均水平的 60%,为十多年来的最低点。截至2025 年底,该比率约为 70%,预示着多年期常态化进程的开始。随着企业盈利回升与利率环境宽松,这种差距为估值倍数扩张提供了空间,而无需依赖激进的增长假设。

      这一前景的核心前提是,股市的优异表现源自于政策预期,而非经济周期的高峰。理想条件包括:GDP 增长从低基数中改善,处于早期复苏阶段;通胀稳定或轻微下降以避免紧缩;消费者信心逐步上升以刺激支出而不导致经济过热。中国的状况符合这些标准。市场普遍预测 2025 年 GDP 增长为 4.5%,低于官方 5% 的目标,但足以预示稳定并提振企业利润,同时避免引发升息。核心通胀徘徊在 1% 以下,支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借贷。零售销售虽为低个位数,但反映出温和的乐观情绪,透过定向刺激措施可能会加速。  企业基本面与外部平衡

      企业基本面提供了进一步稳定的证据。工业企业利润在 2025 年 8 月转为正增长,按年增长 0.9%,而 7 月则为 -1.7%的收缩。此转变由头八个月累计亏损人民币 11 亿元转为盈利人民币 9 亿元,显示制造业的成本压力缓解与需求回升。

      2025 年 9 月的非制造业 PMI 为 50.2,反映经济既非加速亦非收缩,这对增长前景反应敏锐的股票而言是理想的。

      外部收支平衡支持了以上论述。2025 年 8 月的中国贸易顺差达到 1,023.3 亿美元,超出预期的 992 亿美元,并支撑人民币稳定。这种韧性抵销了国内较为疲弱的指标,例如工业生产,其年增率从 7 月的 5.7% 放缓至 5.2%,并低于预测的5.8%。虽然生产仍然疲弱,但这更符合可控式放缓而非衰退。

      房地产板块这个长期以来的拖累因素,显示出初步改善。自 2024 年第三季度以来,房屋价格年增率虽然仍在下降,但降幅正在收窄,8 月的跌幅为 -

      通胀走势维持温和,2025 年 8 月的整体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轻微跌至 -0.1% 的通缩区间。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指标升至 0.9%,在 7 月的 0.8% 之后创下 18 个月新高,显示内需存在但尚无工资推升压力。这种环境使 10 年期政府债券孳息率保持在 2% 以下,9 月份为 1.8%,市场流动性充裕以支持投资与企业再融资。

      总结而言,中国股市的表现领先并非因为经济过热,而正是因为经济适度回稳。外资流入、被低估的基准指数以及与政策预期相符的指标,创造了一个理想的进场点。投资者将有望从以预期为导向的估值重估中受益,并将中国纳入多元投资组合中的核心配置。随着全球资金流动常态化,从不予投资到必要配置的转变似乎正在进行中。 机构:凯基证券集团 研究员:梁启棠/梁炜铿/莫伟民/龚俊桦/叶晋宜 日期:2025-10-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