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湖北国有“三资”改革:地方如何重获“资金自由”?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11-07 09:32:20 评论:0
  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会上提出 “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

      资本市场密切关注三个“一切尽可能”的提法,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详解湖北国有“三资”改革,并尝试讨论湖北改革对于地方经济转型的意义。

      五问五答,理解湖北国有“三资”改革

      第一问:国有“三资”改革,是哪“三资”?答:6 类存量国有资源(矿、林、水、能源、地、数据),5 类存量国有资产(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2 类国有资金。

      第二问:谁来牵头国有“三资”改革,是财政还是国资委?答:财政。国有“三资”改革服务于“大财政体系建设”,化债是关键目标,因此由财政牵头,联动国资、金融和其他职能部门。

      第三问:三个“一切尽可能”如何指导湖北的国有“三资”改革?答:指导国有“三资”改革的原则不只是三个“一切尽可能”,还包括:“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等。这些都是“三资”在选择“变现”途径时的原则。

      第四问:湖北国有“三资”改革有哪些细节和市场的理解存在差异?答: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政策设计没有私有化和金融化的倾向。尤其是,1)“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不是指国有企业要增加金融业务,而是考虑林权、矿权、数据入股,撬动更多融资;2)“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特指科技投资“投早、投小”这个场景上,要求重视早期投入,并不是对所有的业务都盲目上杠杆;3)“不用则售”的提出更多是为了引出“不售则租”,省一级工作方案对资产转让始终谨慎,明确有“国有资产资源不得简单‘一卖了之’”的规定。

      第五问:湖北省一级的国有“三资”改革目前推进到了哪一步?有哪些标杆项目?答:年底之前,主要工作还是围绕着资产资源的“确权”和“确值”展开。同时,资产证券化试点铺开,今年前10 个月,湖北省ABS 发行项目数同比+47.4%,发行金额同比+29.8%,占全国ABS 发行项目数及金额的比例连续两年提高。

      从国有“三资”改革看,什么是大财政体系建设在 湖北模式中,国有“三资”改革是实现大财政体系建设的路径,服务于大财政体系。早在2024年,湖北就开始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时间点先于国有“三资”改革。湖北化债压力大,土地财政依赖度高,或是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且加速国有“三资”改革的关键原因。

      大财政体系建设仍基于“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展开,但着重拓宽了“资金来源”和“投资目标”的范围。在融资渠道上,不再限于财政的前三本账,而是着眼于资产证券化等更多元的融资渠道。而在未来投资选择上,也不限于基建工程等实物资产,更注重支持产业投资,例如“入股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取未来分红回报”等形式。

      国有“三资”改革,是地方经济转型的答案么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旧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但地方经济转型想要成功,就需要实现“资金自由”和“项目自由”。相比于找到差异化产业赛道实现“项目自由”,“资金自由”的考验更迫切,解决起来也相对有迹可循。湖北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通过国有“三资”改革,实现新旧两种模式的过渡,让旧模式的沉淀资产发挥余热,哺育新经济的增长。

      面向全国,湖北模式更像是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起点。未来,不排除其他省市根据自己的禀赋提出不同的改革思路,地方的转型挑战才刚刚开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在经济转型的“标准答案”出现之前,至少“资产证券化”能给投资地方经济以更多的资产选择。

      风险提示

      1、地方政策可能快速迭代;2、潜在风险可能使得政策调整;3、中央长期规划或另有安排;4、跨地市、跨部门资金调配原则有待安排。 机构: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于博/刘承昊 日期:2025-11-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