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进出口数据传递的信号:发达经济体外需放缓 非洲、拉美支撑出口韧性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11-09 08:47:01
评论:0
10 月出口同比增速-0.8%,较上月明显下行,一方面是24 年高基数拖累,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外需有所走弱。展望Q4,预计我国出口受关税影响整体下行,但下行速度可能受非美经济体出口缓冲较为平滑。
10 月APEC 会谈后中美就经贸问题达成合作框架,其中降低同产品关税、采购大豆、削减非关税制裁等内容可能对我国进口增速形成边际利好。
10 月出口下行,我国对非美国家出口保持较高增速10 月出口下行。2025 年10 月人民币计价出口2.17 万亿元,同比增速-0.8%,较前值8.4%大幅下行。1-10 月人民币计价累计出口22.1 万亿元,同比增长6.2%,较前值7.1%下行。
10 月出口同比下行一是高基数扰动。中秋、国庆双节带来的工作日效应影响下10 月出口通常环比转负,但2024 年10 月出口环比增速1%,明显高于2020 年-2023 年平均环比-5%的季节性影响。二是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下,日、韩外需走弱对我国出口也形成拖累。10 月我国对日韩出口同比增速-9.19%,较前值4.22%大幅下行。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下,10 月日、韩PMI 分别为48.2、49.4;较前值48.5、50.7 有所下行。
区位上来看,非洲、拉美等非美经济体对我国出口形成支撑。一是从单月出口来看,10 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下行25.0%(前值-26.9%),拖累我国出口整体增长约3.8%,但我国对非洲、拉美、欧盟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达10.7%(前值56.6%)、2.4%(前值15.3%)、1.4%(前值14.2%),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0.56%、0.18%、0.2%。
从产品分类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向新向优。10 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43 万亿元,增长8.7%,占我出口总值的60.7%。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19 万亿元,下降0.7%;集成电路1.16 万亿元,增长24.7%;汽车7983.9 亿元,增长14.3%。同期,出口劳密产品3.38 万亿元,下降3%,占我出口总值的15.3%。
非美市场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可能来自两大驱动因素一是我国企业在面临美国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积极开拓新市场,我国在非美市场份额提升。例如中国在欧盟市场份额由2024 年21%提升至2025 年8 月23%,在印度市场份额由2024 年17%提升至24%。
二是我国我国对非美经济体存在投资-出口的贸易循环:
中国对非洲、拉美国家出口由资本品拉动。2025 年中国对非州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上升74.3%,手机、光伏组件、工业机器人三类产品占据增量总额的82%。拉美方面,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在2025 年上半年对拉丁美洲出口市场份额从27%增加到38%,矿业、化工、技术设备等相关大宗是主要支撑。
我国对非洲、拉美国家投资明显加速。2025 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由2024 年全年累计增速5.4%(2024 年1-8 月2.2%),上行至2025 年1-8 月累计增速26.9%。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25 年1-8 月,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07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完成营业额0.63 万亿元人民币。
开辟非美市场有效对冲我国对美出口的下行压力,从拉动率视角来看非美国、非东盟地区拉动10 月出口同比增速1.24%,与之相比美国、东盟地区整体拖累10月出口增速2.01%。
10 月进口明显下行,中美采购协议未来对进口增速形成拉动 2025 年10 月人民币计价进口增速1.4%,较前值7.5%明显下行。1-10 月人民币计价累计进口增速0%,前值-0.2%。
中美经贸协议可能对进口形成拉动。中美领导人APEC 会面后就两国经贸协议达成一致,一是美方下调“10%芬太尼关税”,我方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 年第2 号(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加征10%至15%关税);二是中方承诺采购美国大豆,白宫披露文件显示2025 年11 月、12 月需完成1200 万吨的美国大豆采购,按贸易战前约每吨460 美元的到岸价计算,对应价值约5.52 亿美元,带动我国进口同比增长约0.7%。三是撤销部分非关税制裁,例如2025 年11 月10 日停止实施对美光纤的反倾销措施。
10 月贸易顺差900.7 亿美元,人民币美元“双牛”10 月贸易顺差900.7 亿美元,前值904.5 亿美元,保持高位。考虑我国中美利差、国际收支和汇率层面的压力,经常项目顺差的积极增长,一方面有助于对名义GDP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和汇率压力。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恶化。
海外经济超预期下滑,外需大幅回落会大幅冲击我国出口。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汤子玉 日期:2025-11-08
10 月APEC 会谈后中美就经贸问题达成合作框架,其中降低同产品关税、采购大豆、削减非关税制裁等内容可能对我国进口增速形成边际利好。
10 月出口下行,我国对非美国家出口保持较高增速10 月出口下行。2025 年10 月人民币计价出口2.17 万亿元,同比增速-0.8%,较前值8.4%大幅下行。1-10 月人民币计价累计出口22.1 万亿元,同比增长6.2%,较前值7.1%下行。
10 月出口同比下行一是高基数扰动。中秋、国庆双节带来的工作日效应影响下10 月出口通常环比转负,但2024 年10 月出口环比增速1%,明显高于2020 年-2023 年平均环比-5%的季节性影响。二是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下,日、韩外需走弱对我国出口也形成拖累。10 月我国对日韩出口同比增速-9.19%,较前值4.22%大幅下行。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下,10 月日、韩PMI 分别为48.2、49.4;较前值48.5、50.7 有所下行。
区位上来看,非洲、拉美等非美经济体对我国出口形成支撑。一是从单月出口来看,10 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下行25.0%(前值-26.9%),拖累我国出口整体增长约3.8%,但我国对非洲、拉美、欧盟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达10.7%(前值56.6%)、2.4%(前值15.3%)、1.4%(前值14.2%),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0.56%、0.18%、0.2%。
从产品分类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向新向优。10 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43 万亿元,增长8.7%,占我出口总值的60.7%。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19 万亿元,下降0.7%;集成电路1.16 万亿元,增长24.7%;汽车7983.9 亿元,增长14.3%。同期,出口劳密产品3.38 万亿元,下降3%,占我出口总值的15.3%。
非美市场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可能来自两大驱动因素一是我国企业在面临美国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积极开拓新市场,我国在非美市场份额提升。例如中国在欧盟市场份额由2024 年21%提升至2025 年8 月23%,在印度市场份额由2024 年17%提升至24%。
二是我国我国对非美经济体存在投资-出口的贸易循环:
中国对非洲、拉美国家出口由资本品拉动。2025 年中国对非州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上升74.3%,手机、光伏组件、工业机器人三类产品占据增量总额的82%。拉美方面,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报告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在2025 年上半年对拉丁美洲出口市场份额从27%增加到38%,矿业、化工、技术设备等相关大宗是主要支撑。
我国对非洲、拉美国家投资明显加速。2025 年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由2024 年全年累计增速5.4%(2024 年1-8 月2.2%),上行至2025 年1-8 月累计增速26.9%。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25 年1-8 月,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07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完成营业额0.63 万亿元人民币。
开辟非美市场有效对冲我国对美出口的下行压力,从拉动率视角来看非美国、非东盟地区拉动10 月出口同比增速1.24%,与之相比美国、东盟地区整体拖累10月出口增速2.01%。
10 月进口明显下行,中美采购协议未来对进口增速形成拉动 2025 年10 月人民币计价进口增速1.4%,较前值7.5%明显下行。1-10 月人民币计价累计进口增速0%,前值-0.2%。
中美经贸协议可能对进口形成拉动。中美领导人APEC 会面后就两国经贸协议达成一致,一是美方下调“10%芬太尼关税”,我方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 年第2 号(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加征10%至15%关税);二是中方承诺采购美国大豆,白宫披露文件显示2025 年11 月、12 月需完成1200 万吨的美国大豆采购,按贸易战前约每吨460 美元的到岸价计算,对应价值约5.52 亿美元,带动我国进口同比增长约0.7%。三是撤销部分非关税制裁,例如2025 年11 月10 日停止实施对美光纤的反倾销措施。
10 月贸易顺差900.7 亿美元,人民币美元“双牛”10 月贸易顺差900.7 亿美元,前值904.5 亿美元,保持高位。考虑我国中美利差、国际收支和汇率层面的压力,经常项目顺差的积极增长,一方面有助于对名义GDP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和汇率压力。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恶化。
海外经济超预期下滑,外需大幅回落会大幅冲击我国出口。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汤子玉 日期:2025-11-0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