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稀土氧化物助力超稳定催化
迄今最古老鸟类化石发现改写鸟类演化历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关于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发现了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即政和八闽鸟,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即具有愈合的尾综骨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 亿年)便已出现。这一成果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提早了近2000 万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高粱抗寄生关键基因发现助力作物抵御寄生植物危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团队为探究缺磷条件下高粱诱导独脚金寄生的生理过程,创建了高粱水培缺磷模拟实验系统,发现了缺磷处理下高粱根系和水培液中SL含量显著升高,确定了ABC转运蛋白家族编码基因SbS LT 1和SbSLT2 为高粱SL 外排转运蛋白的候选基因,证实SbSLT1 和SbSLT2具有显著的SL 转运活性,发现SbSLT1 和SbSLT2 基因在提升作物抗寄生能力、减少寄生对作物造成的损失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
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万里研究组与张余研究组合作,探讨了TNL被激活后EDS1-SAG101-NRG1A异源三聚体形成与NRG1A 寡聚体形成之间的关系,发现EDS1-SAG101 -NRG1A 异源三聚体与NRG1A 寡聚体可能代表激活过程中的不同状态,NRG1A L134E 的N 端部分柔性较大且不参与互作,验证了在EDS1-SAG101-NRG1A L134E 三维结构中观察的互作界面对TNL 激活后的细胞死亡表型以及NRG1A 寡聚化的重要性。上述研究提升了科学家对于EDS1-SAG101-NRG1 的三维结构及其激活和抑制细胞死亡的多层精细调控的分子机理的认知,有望为解释不同植物物种中相关蛋白的不兼容性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植物抗病设计育种提供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科学家创制辅酶Q10 水稻新种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团队联合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等通过剖析辅酶Q 在陆生植物中的演化轨迹与关键酶自然变异,解析了植物辅酶Q 侧链长度控制的分子机制,并利用引导编辑技术改变水稻基因组Coq1 酶的5个氨基酸,创制了合成辅酶Q10 的水稻新种质,其叶片和籽粒中辅酶Q10占总辅酶Q 的75%,籽粒中辅酶Q10 达5μg/g,且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
Q10 水稻的研制成功,有望丰富辅酶Q10 的食物来源,并为大数据和AI辅助育种提供范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
稀土氧化物助力超稳定催化。北京大学马丁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团队合作,通过在Pt/γ-Mo2N 催化剂表面构建惰性稀土氧化物纳米覆盖层,在不影响催化活性的前提下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稳定性。这一创新策略的核心优势在于有效覆盖γ-Mo2N 表面的冗余活性位点,阻止其在水环境中发生深度氧化;不损害催化剂的原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确保甲醇—水重整反应高效进行;提高催化剂的抗失活能力,显著延长使用寿命,为长期稳定制氢提供技术保障。该策略为贵金属催化剂的低成本、高稳定性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预计未来将在绿色能源、氢燃料电池、可持续化学工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