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生物农药分子
静脉注射溶瘤病毒治疗晚期癌症。广西医科大学靶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永祥团队利用对人类无害的新城疫病毒(NDV)作为载体,插入猪的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构建出新型病毒NDV-GT,其凭借溶瘤病毒的天然特性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巧妙结合,既能够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又能显著降低传统疗法带来的副作用风险,在猴子与人体试验中均表现出的卓越抗肿瘤效果。该研究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还为全球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
科学家解析猕猴属复杂结构变异。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毛亚飞团队合作,通过研发新型计算工具实现了非人灵长类T2T 完整基因组组装,阐明了猕猴属与人类在基因组结构层面的演化差异,发现食蟹猴SD 分布模式具有特异性、rDNA 分布与人类存在差异、猕猴属存在独特的着丝粒结构演化,揭示了结构变异通过三维基因组重构调控和调控元件改变等影响基因表达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并解析了猕猴属种间分化的遗传学基础,为猕猴生物医学模型奠定了遗传基础。同时,该成果深化了科学家对灵长类演化医学、生物医学模型和谱系特异性适应的认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研究揭示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新空间机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科研机构,依托全球森林观测网络ForestGEO 中21 个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大型森林样地,分析了样地内树种的聚集度即树种个体之间的空间接近程度以及多度即树种个体数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热带森林,树种的聚集度与多度无明显关系;在温带森林,树种的聚集度与多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稀有树种的个体往往高度聚集,而常见树种的个体则较为分散。对此,该研究提出了“扩散方式—菌根类型协同演化”新观点,认为动物传播方式和菌根类型共同塑造了这一纬度梯度格局。上述研究为剖析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维持机制开辟了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生物农药分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雷晓光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周俭民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一类植物内源存在的天然产物分子即芥酸酰胺,其通过特异性破坏植物病原细菌的三型分泌系统(T3SS)的组装,有效抑制其致病力,从而实现对多种细菌侵染的广谱抑制作用,对水稻白叶枯病、番茄青枯病等多种重要作物细菌性病害均表现出显著的保护效果。这一创新抗菌策略不仅确保了更高的生物安全性,还显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风险,同时有效规避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高效盐水分离和净化技术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等联合团队发现通过调控二硫化钼(MoS2)晶界纳米孔缺陷尺寸,可以实现有效水/离子分离和离子精准筛分,达到海水淡化及离子精准提取的效果。优化后的MoS2 膜在多种测试条件下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如高水渗透性、高离子选择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二维材料在分离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