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物价数据点评:警惕关税带来的价格压力
数据:3 月,CPI 环比-0.4%(前值-0.2%),同比-0.1%(前值-0.7%),降幅收窄;PPI 环比-0.4%(前值-0.1%),同比-2.5%(前值-2.2%),降幅扩大。
核心观点:3 月物价仍然偏弱,主要有三方面拖累,一是国际油价下跌,国际油价下行带动国内汽油价格环比下降3.5%,影响CPI 环比下降约0.12 个百分点;二是气候偏暖带来食品价格下跌,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4%,影响CPI 环比下降约0.24 个百分点;三是终端消费和工业需求仍然偏弱,服务消费价格环比略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工业原材料价格也仍在继续下行。
往后看,国内物价的驱动因素将开始切换,关税冲击将成为影响价格演变的重要因素。一季度价格背后有两股力量博弈,一是供过于求的基本面,使得价格低位运行的局面不改;二是扩内需政策效果的边际走弱。
二季度开始,出口冲击和增量政策将成为价格运行新的驱动。关税冲击将从供需两端带来价格走低压力,供给端,销往海外的部分产品回流国内,国内市场供给更充足;需求端,出口链条的连锁反应会压制私人部门需求。尽管对美进口关税可能提高部分产品的进口价格,但受限于较低的进口比例和国内供需格局,这对整体物价影响有限。所以,应对关税冲击的增量政策十分关键,促消费和稳地产的力度和效果将是决定价格走势的关键力量。
去产能政策可能面临更艰难的抉择。此前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出台分行业的化解产能矛盾的政策。去产能政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呈现“短期阵痛-中期修复-长期优化”的轨迹,在关税冲击之下,国内经济能否承担去产能带来的短期阵痛,是不确定的。因此,接下来的去产能政策势必会面临更艰难的抉择,从供给端促进价格回升的逻辑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看,3 月价格具有以下特点:
CPI 方面,油价、食品、服务环比增速均偏低,核心商品价格上涨带动核心CPI 环比增速上行,但持续性仍不确定。
天气转暖,食品价格出现季节性下降。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4%,影响CPI 环比下降约0.24 个百分点,占CPI 总降幅六成。其中,鲜菜、猪肉、鸡蛋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5.1%、4.4%、3.1%和1.6%,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22 个百分点。
国际油价下跌拖累CPI。3 月布油均价71.5 美元/桶,相比2 月均价75美元/桶,下降了4.7%,受此影响,国内汽油价格环比下降3.5%,影响CPI 环比下降约0.12 个百分点。
服务价格降幅仍然较大,服务消费需求亟待提振。服务消费环比-0.4%,虽然说3 月服务价格会季节性下降,但今年降幅略高于历史均值,2013-2024 年平均下降0.31%。另外,如果合并1-3 月来看,今年一季度服务价格累计涨幅为0,不仅低于2013-2024 年一季度平均涨幅0.6%,更是2013 年以来同期最低涨幅。
商品价格涨幅超预期,主要是家用器具涨价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可能难以持续。3 月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 个百分点。涨幅的主要贡献,一是家用器具价格环比上涨2.8%,是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前历史最高涨幅仅为1.1%);二是衣着价格环比上涨0.7%,高于2013-2024 年同期均值0.51%。但其他耐用消费品价格仍不乐观,交通工具环比-0.4%,低于2013-2024 年同期均值-0.29%;通信工具环比-0.2%,与2013-2024 年同期均值-0.25%差别不大。
服务价格下降、商品价格上涨,二者对冲之下,3 月核心CPI 环比为0,略高于2013-2024 年同期均值-0.1%。
PPI 方面,环比-0.4%达到去年9 月以来最大降幅,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拖累。从趋势来看,去年9 月一揽子政策出台后,PPI 环比增速先升后降,在11 月达到+0.1%的高点后开始回落。我们测算了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公用事业等四类行业对PPI 环比增速的贡献,发现在PPI 环比从上月-0.1%回落到本月-0.4%的过程中,主要是原材料工业贡献-0.2 个点、装备制造业贡献-0.1 个点,消费品制造业和公用事业变化不大。
原材料工业中,原油、煤炭、钢铁、水泥等价格降幅都较大,受到国际输入、国内房地产边际走弱等因素影响。原油方面,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4.4%,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价格下降1.7%,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价格下降0.2%。煤炭方面,北方冬季供暖陆续结束,采暖用煤需求季节性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下降4.3%。钢铁水泥方面,3 月建筑业PMI 反弹斜率偏低,实物需求仍待提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环比均下降0.5%。
风险提示:房地产市场走弱;出口下行;增量政策不及预期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