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提速加码 蓄势待发
事件描述
2025 年4 月18 日,财政部公布2025 年1-3 月财政数据:1-3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万亿元,同比下降1.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 万亿元,同比增长4.2%。
事件评论
财政收入降幅收窄,非税增速回落。1-3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 万亿,同比-1.1%、较上月收窄0.5pct。其中,税收、非税收入增速分别为-3.5%、8.8%(前值分别为-3.9%、11%),非税增速回落,税收缓慢修复。1-3 月公共财政收入完成度为27.4%、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但低于过去5 年均值水平(28%)。
个人所得税回落,企业经营有所改善。1-3 月,分税种来看:随着春节错位因素影响的减弱,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回落至7.1%,拉动财政收入0.5pct、是主要贡献;企业所得税同比-6.8%、拖累财政收入1.3pct,但降幅较上月(-10.4%)明显收窄;国内增值税则同比续升至2.1%,一方面指向企业经营状况有所修复,另一方面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国内消费税亦同比续升至2.2%、拉动财政收入0.2pct,与一季度社零消费表现较好相印证;地产类各税种合计降幅收窄至-6.9%、合计拖累财政收入0.6pct,随着地产的逐渐企稳,其对财政的拖累作用或有减缓;此外,出口退税同比增长14%、保持较高增速,与当前企业抢出口有关,关注后续该指标的走势变动情况。
财政支出提速,民生支出占比提升。1-3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 万亿,同比4.2%、较上月扩大0.8pct,公共财政支出进度为24.5%、与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高于过去5年均值水平(23.7%),财政支出继续靠前发力。分项目来看:1-3 月社保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支出合计占比约为42.1%、较去年同期提升0.8pct,同比增长6.2%、合计拉动财政支出2.8pct,与政府“投资于人”的理念相吻合。1-3 月基建相关支出占比20.1%、较去年同期回落1.6pct,同比下降3.4%、合计拖累财政支出0.7pct,后续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开启发行,农林水、城乡社区等支出或有改善。此外,1-3 月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长18%,支出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0.5pct。
土地成交仍低迷,政府性基金支出提速。1-3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0.9 万亿,同比下降11%,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5.9%、降幅较上月有所扩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度为14.8%、较去年同期快0.1pct。1-3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0 万亿,同比增长11%,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高于去年同期,政府性基金累计支出进度为15.8%、较去年同期快1pct。
财政提速加码,蓄势待发。1-3 月广义财政收入、支出增速分别为-2.6%、5.6%,与前值(-2.9%、2.9%)相比均有改善,主要是政府债靠前发行对支出端形成有力支撑,但距全年预算目标(0.2%、9.3%)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收入端的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仍待修复。往前看,美国关税政策这一外部冲击或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压力,但我们已做好充足应对,其中财政政策的应对主要可以分为“加速存量、调整结构、储备增量”三大类工具。具体来看:1)加速存量方面,主要是对年初既定的存量政府债额度加快发行使用。截至4 月18 日,1-4 月政府债(含隐债置换债)同比多增3.3 万亿,主要是普通国债及化债资金靠前发行,而据财政部披露,1.3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用于银行注资的0.5 万亿特别国债均将于4 月24 日起开启发行,后续重点关注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情况,二、三季度或是年内政府债券发行高峰,进而对广义财政支出、以及经济运行形成有效支撑。2)调整结构方面,主要是财政资金投向的优化,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1-3 月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占比较去年同期确有一定提升,今年1.3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0.3 万亿资金(占比23%)用于“以旧换新”、较去年(15%)亦有提升,此外,近期各地出台育儿补贴、调高基础养老金,后续关注针对出口企业和失业群体的降税降费、失业补助,还有针对地产的土储专项债加力扩容等。3)储备增量方面,主要是使用债务限额空间、央行利润上缴以及年内调整债务额度等政策。2024 年末,我国的政府债仍有两万亿左右限额空间(不含置换债);2025 年3 月末,央行其他负债规模约1.7 万亿;平均两月一次的人大常委会亦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年内调整债务额度;此外,李强总理近期表示要“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关注4 月政治局会议召开情况。
风险提示
1、地产修复速度不及预期;2、实际执行与年初预算存在差异;3、预算执行数与决算数存在差异;4、关税政策最终落地情况存在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