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应对外部变化 强化内需驱动
4 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本次政治局会议在肯定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的同时,直面“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预案。会议明确要求“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并提出“稳企业”要求,反映了对当前关税摩擦升级可能带来潜在冲击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工具箱方面,会议强调“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基调,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使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体现出政策的灵活性与协同性。特别是在扩大消费、促进民生等关键领域。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一系列稳预期、提信心的具体举措,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和推进结构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财政政策加码提速,债券发行再提速
会议明确强调要“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特别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释放出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的明确信号。2025 年开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已显著提速,1 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创下新高,达2.4 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包括化债资金的1.4 万亿元),同比增长超80%,充分体现了“早发行、早使用”的政策导向。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后续财政部门专项债发行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并尽快落实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确保资金迅速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投资拉动,更好地应对外部影响。
降准、降息节奏可能差异化,以应对外部冲击下的多重平衡? 会议明确提出要“适时降准降息”,但在当前环境下,货币政策面临多重平衡考量。一季度GDP 同比5.4%的经济“开门红”以及资本市场表现活跃,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宽松的紧迫性。然而,随着关税不确定性上升,央行需在稳增长、稳汇率与稳资本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还需兼顾银行息差,以上因素使得降息操作可能相对谨慎,或将待关税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后再相机抉择。
会议也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以及“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向性要求。考虑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提速的流动性需求,及对实体经济定向支持需要,降准操作或会先于降息实施。预计央行将在2 季度择机降准100 基点,释放长期流动性支持,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同时为应对外部影响预留政策空间。
扩内需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促消费:多维度激发消费潜力,提质扩面
会议将“扩大国内需求”置于更加突出位置,并提出了一系列促消费具体举措,体现了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强化内需驱动的战略导向。
1)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成为优先任务。会议明确要求“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并将其前置,凸显了政策层面对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视。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对扩大消费具有乘数效应。预计后续将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保覆盖面、增加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2) 将服务消费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会议特别提出“重视服务消费”,并强调“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为民间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扫清障碍。同时,会议还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预计将通过定向金融支持,进一步释放医疗健康、文旅、养老等领域的消费潜力,并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增长。
3) “以旧换新”政策提质扩面。2024 年下半年推出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效果显著。在当前外部冲击加大的背景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预计消费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加码—一方面,在现有3000 亿元资金支持基础上,补贴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还有望从家电、汽车等传统耐用消费品还有望扩展至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消费领域。
保民生:“投资于人”,民生保障双轨并行
“保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支点,本次会议继续将“保民生”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提升背景下,其重要性较年初经济工作部署进一步凸显。
1) 短期措施侧重在纾困措施。会议针对当前面临的稳就业挑战,特别在外部冲击加大的情况下,提出了针对性举措,对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将通过“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预计后续政策层面还将针对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包括加大稳岗补贴力度、优化就业服务等,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2) 中长期结构改革重点在于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会议强调“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体现了对构建长效民生保障机制的战略考量。通过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网,不仅能够有效兜牢民生底线,还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城乡差异、群体覆盖不均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亟需更加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因此,政策设计上需要加快推进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制度建设,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农民等重点人群的保障措施将更加精准。
稳企业:多维度支持,短期纾困与长期创新并重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稳企业”,将其置于宏观政策框架的重要位置,体现了政府对当前复杂外部环境下企业面临挑战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外部冲击的前瞻性应对。
1) 多措并举,纾困帮扶困难企业。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特别是加强融资支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仍存,尤其是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投放等措施有望为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同时,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引导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有序“出口转内销”,也有助于企业分散风险,增强抗冲击能力。
产业对冲:“债券‘科技板’”+深化“人工智能+”行动1) 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会议提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应对关税冲击,企业还是需要加力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来应对挑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可以凭借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力,受到关税等外部冲击相对较小。同时,通过债券市场“科技板”的创新设计,也可以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2) 继续深化“人工智能+”行动。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生成式AI 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有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人工智能+行动有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行业场景的落地应用,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稳地产、稳股市:构建应对外部冲击的信心屏障1) 房地产市场稳中求进。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继续显现企稳迹象,而房价企稳对促进消费信心恢复具有关键作用。会议提出要“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预计后续政策还是将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需求端将继续因城施策调减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措施,释放被抑制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加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激活存量住房市场;供给端将合理控制新增供应,通过调节土地供应节奏避免市场供应过剩,并加大对地方政府收储存量商品房的支持力度,预计后续专项债券资金将向此类项目倾斜。
2) 政策托底,资本市场韧性增强。在4 月初关税升级后,中国央行等多部门快速响应,中央汇金公司适时入场增持,发挥“平准基金”功能,有效稳住了资本市场。会议强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即便在关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我国权益市场下行风险相对有限。同时,随着内需对冲政策持续发力,资本市场有望形成政策和信心的双重支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