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观察:2025年4月政治局会议学习:存量政策巩固落实 储备政策蓄势待发
投资要点
事件: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核心观点:2025年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但由于关税政策在4月后明显升级,当前数据并未反映贸易战升级后的影响。同时90天豁免期以及对美国对中国关税政策出现缓和的态度,或缓解二季度出口下行的压力。4月政治局会议定调仍然积极,指出外部冲击的影响加大,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从短期来看,贸易战存在阶段性缓和的可能,增量政策密集出台的可能性有所回落,或仍以前期政策的巩固落地为主,体现政策的持续性;但从中长期来看,外需仍有明显下滑的可能,积极政策基调方向明确,关注以内部确定性为代表的投资方向。
以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会议指出,“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肯定了一季度经济的“开门红”。同时也指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并明确“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强调“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以“斗争”来定义贸易战,或隐含长期性,相对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更为重要,政策方向上扩内需+科技仍是主线。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会议指出,“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在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中首次提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出现,此次重提,并强调“加强”,积极的政策基调有望延续。
储备政策“蓄势待发”。当前尚处美国关税90天豁免期内,贸易谈判的结果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同时从近期白宫的表态来看,对中国的关税税率存在下降的可能。4月开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可能明显回落,但由于豁免期的存在,转出口反而会加强,类似于此前抢出口的逻辑,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出口下行压力。这可能影响推出增量政策的节奏,但储备政策“蓄势待发”的方向不会变。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会议指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截至4月25日,据wind数据,年内已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规模1.78万亿元,已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1.14万亿元;4月24日,年内超长期特别国债首次开启发行。预计后续新增专项债(非化债)以及用于“两新”及“两重”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节奏将加速,财政支持力度有望加强。
关注降准以及结构性降息的可能,新的结构性也是亮点。“适时降准降息”的提法延续,当前国内经济复苏延续以及稳汇率约束仍存的情况下,短期降准以及以再贷款为代表的结构性降息可能先落地,但美联储降息预期已提前至6月,或将影响“适时”的节奏,不过这一点也同样受到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会议指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对应可能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规模,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前者在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已宣布,后者在本次会议上也已明确;而新型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或与稳外贸有关。
投资与人,稳民生、稳就业。“投资与人”是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本次会议中提出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要着力保民生”、以及“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均凸显“投资于人”的政策方向。稳定预期,提高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意愿,是扩大消费的前提。此外,会议指出,“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在扩内需上,尤其是消费中,服务消费可能是重点。
持续稳股市、稳楼市。会议指出,“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此前4月18日国常会上也曾指出“要持续稳定股市,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楼市方面,春节后新房、二手房销售整体表现相对较好,不过进入4月以来新房增速有所回落,关注后续政策加码的可能性,加快收储以及城市更新的推进节奏或是重点。资本市场方面,若后续仍有风险事件引起的超预期波动,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的作用,以及其他稳市场措施或将发挥充分作用。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内消费恢复不及预期;美国关税政策超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