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风起何方?潮归何处?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05 21:13:13 评论:0

摘要: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但是新问题新挑战接踵而至。其中,“内卷式”竞争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受到中央高度关注。

    2024 年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 年重点任务时再次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分析“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特征、行业分布并探寻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极为必要。

    一、何为“内卷式”竞争?有什么表现特征和影响?

    “内卷式”竞争是指企业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进行无效或过度竞争,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低下,难以突破发展壁垒、演进到更高形态的现象。概括来说,“内卷式”竞争即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同质化竞争。主要有两个表现特征:

    一是同质化竞争,企业重复建设、跟风扩产造成阶段性产能过剩。情况主要集中在水泥、建材等传统行业,近年来在光伏、锂电池等新兴行业中也有抬头迹象。

    二是低水平、低效率的竞争,企业通过低价倾销、过度营销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下滑。以汽车行业为例,根据乘联会数据,新能源汽车零售价格从2023 年的18.4 万元下降到2024 年的17.2 万元,同比下降6.5%,而整个汽车行业利润却在持续下滑。2018 年至2021 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在6%-7%之间,2024 年12 月已经降至4.2%。

    当前,日益增多的“内卷式”竞争现象正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产品质量下降、创新投入不足、资源低效配置等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和矫治,长此以往,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破坏产业生态,威胁行业健康,甚至削弱“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和增长潜力。

    二、哪些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

    综合产能利用率和销售难易程度,我们认为当前以下三类行业“内卷式”竞争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重叠度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典型行业为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计算机电子制造业。这些行业普遍属于政策支持力度大、技术更新迭代快且符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但近年来产 能闲置、低效竞争的问题较明显,行业“内卷式”竞争严重。

    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电子行业2024 年产能利用率较2016 年以来的历史均值分别低4.0、2.9 和1.3 个百分点。

    同时这些行业内普遍存在低价倾销、过度营销的现象。汽车制造业近两年销售难易程度的均值较历史平均水平下降1.1 个百分点,说明销售难度明显提升,整个行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比亚迪、赛力斯等头部车企,因销售快速扩张,销售费用增长明显,已经进入2024 年销售费用绝对规模排名前15的上市公司行列。头部车企有毛利率保障尚且在疯狂“卷销售”,比亚迪销售费用率从2021 年9%左右提升至14%左右,由此可以想象中腰部企业面临何种程度的竞争。

    二是贴近居民终端需求的下游消费品制造业,典型行业为食品制造业。

    三是与地产链密切相关的原材料制造业,典型行业是以水泥、玻璃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21 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导致水泥、玻璃等原材料需求快速衰减,供需失衡情况明显;加上企业大打“价格战”,水泥、玻璃价格长期下滑。2024 年12 月水泥熟料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3.4%,较2020 年以来峰值(83.7%)下降近一半。2024 年玻璃现货均价为1463.91 元/吨,较2021 年均价2488.57 元/吨跌去近一半。

    此外,部分行业属于“内卷式”竞争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也需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相关行业供给过剩、产能闲置问题尚不突出,但行业内已出现企业竞相压价,销售难度快速提升,行业利润明显下滑等问题。以钢铁为代表的黑色金属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高位,主要由于黑色金属更多受到基建部门及制造业的影响,近年来财政持续发力,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房地产需求下滑对黑色金属加工业的冲击。

    二是生物医药制造业。相关行业销售难度并没有显著改变,但行业本身竞争激烈且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集中度较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最高的4 家企业占比仅为18.5%(2024 年三季报数据);同时企业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如创新药多集中在热门靶点上,存在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潜在风险。

    三、“内卷式”竞争的成因

    近几年“内卷式”竞争的出现,并非是企业、雇员变得更“急功近利”所致,并非是个体行为突变所致,其背后有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受经济周期变化、体制机制问题和技术发展规律综合影响。

    (一)经济周期层面,短期面临需求不足和供需错配问题,长期面临经济发展范式转变

    1、短期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外需求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以及部分行业的供需错配导致“内卷式”竞争出现。

    一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低迷,使得供需矛盾有所激化并持续存在。2024 年房地产投资同比-10.6%,连续三年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3.5%,低于2019 年约8%的增长水平。内需不足进而引发物价持续低迷,不仅影响企业营收和利润;还加剧居民观望情绪,直接抑制消费。

    二是国际循环不畅,外需的不确定性较高,压缩企业海外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出海、转口贸易、转嫁成本等方式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出口保持较高增速;但不可忽视抢出口、以价换量等因素的支撑。在此背景下,出口的“韧性”有可能因为产业链供应链某个环节的“脆性”而发生逆转。中国想要持续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获得全球化红利的难度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承接能力和意愿下降。对海外布局滞后的企业而言,产能要在国内全部消化,市场空间被极大的压缩,更容易出现“内卷式”竞争现象。

    三是部分新兴产业还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一方面,新兴产业的需求仍在培育期,由于技术仍未稳定、配套措施仍不完善,需求释放较为缓慢。如新能源汽车存在里程续航焦虑等。另一方面,2020 年前后,国内经济复苏、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出口中高速增长等因素支撑下,新兴产业产能扩张较快。需求缓慢释放,但供给快速扩张,导致短期内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

    2、长期看,中国经济正经历两大转变,天然带来阶段性的供需矛盾。

    “内卷式”竞争问题追根溯源在于中国经济正经历要素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两大深层次转变。

    一是要素结构转变,从劳动相对过剩变为资本相对过剩。过去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资本较为稀缺;市场化改革下,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得到解放,并开始流动,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回看中国经济增长之路,正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而开启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走的是“市场换技术”“劳动换资本”的路径。

    然而2010 年前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发生逆转,劳动变得相对稀缺,资本出现过剩。从劳动看,2010 年劳动人口占比达到74.5%的峰值,其后开始下降;近几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也开始下降,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从资本看,中国企业、中国资本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资本收益边际递减,部分资本出现过剩。当劳动力和总人口下降、老龄化率上升,需求自然下行;资本相对过剩则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要素结构变化天然会导致“阶段性”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的问题。

    二是经济增长动能、发展模式转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主体从房地产变为新质生产力,相应地发展模式从投资拉动模式转向消费、创新驱动模式。

    转变必然产生摩擦,房地产行业和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截然不同,由此带来持续的摩擦性失业,进而对居民就业、收入产生冲击,也造成需求不足的问题。

    (二)制度和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干预行为扭曲了市场进入成本,制约了市场出清功能一是短期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宣示”等动机,以税收优惠等差异化政策开展招商引资的“逐底竞争”,扭曲行业进入成本,助推产业资本的无序扩张。

    二是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影响产业出清的速度,使得供需矛盾无法通过市 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一些企业可能是地方纳税大户,或关系地方就业问题,因此政府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维系这类企业的存活空间,如进行补贴或开列采购目录等,导致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失效。

    (三)技术发展层面,技术创新跳跃式发展规律,天然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尤其突出技术创新过程往往具有不连续性和间断性,主导技术的突破呈现跳跃式发展规律。主导技术产生之前,往往存在不确定的多种技术路线,企业为了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会“多线押注”,增加投资扩展产能。如生产三元电池的企业,也会进行钠电池、固态电池的布局。一旦新主导技术出现,企业现有的生产线可能尚未投产或回本便已落后,这些生产线又无法改造为先进生产线,于是企业便只能新建生产线,从而导致落后产能难以淘汰、先进产能持续新增、总产能不断扩张。

    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周期更快,由技术路线转换引发的结构性供需矛盾表现更为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内卷式”竞争在计算机电子、汽车制造等与新兴产业重叠度较高行业出现的原因。

    四、如何整治“内卷式”竞争?

    (一)短期内加强逆周期调节政策,全方位扩大内需;长期内推动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二)优化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改革行业自律机制(三)根据不同行业技术发展规律,分类施策进行供给侧引导,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提高技术标准,严控新增产能,鼓励企业进行错峰生产或自愿减产。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技术迭代速度快,天然易产生结构性供需矛盾,不宜采取“大刀阔斧”的行政干预;应提高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周期,才能引致增量需求,同时支持行业进行并购重组,畅通市场化退出机制,给予更多时间和空间。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特朗普政策执行力度超预期、物价表现超预期

机构: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罗志恒/原野 日期:2025-05-0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