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假期事件盘点及前瞻:就业市场韧性 难掩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弱化
本周宏观观察
1.1 就业市场韧性,难掩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弱化当前美国经济呈现“软数据预警,硬数据分化”的特征。
从硬数据维度观察,美国经济运行有所分化: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就业指标尚未充分反映关税政策及美国政府裁员冲击,4 月非农就业新增17.7 万人,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且失业率稳定维持在4.2%水平,显示就业市场仍保持一定韧性。但在经济增长方面,受关税政策实施前“抢出口”拖累净出口,叠加私人消费增速放缓的双重影响,一季度美国实际GDP 折合年率下降0.3%,为2022 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录得负增长,经济动能衰减迹象初步显现。这种分化表明,政策冲击的影响尚未完全传导至美国就业市场,但已在贸易和消费层面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实质性约束。
软数据的恶化进一步验证经济下行压力。制造业领域,4 月ISM 制造业PMI 录得48.7,创2024 年11 月以来新低,工厂生产尤为低迷,美国ISM 产出指数创2020年5 月以来新低,显示关税冲击已实质性抑制工业生产活动;在通胀预期方面,4 月一年期通胀预期攀升至1980 年1 月以来峰值,同时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2 年7 月以来最低水平,微观主体对物价上涨的担忧与收入预期的悲观形成共振。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已通过软数据显性化,但向硬数据的传导存在时滞效应。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背离源于政策传导的时滞:企业为规避关税风险而提前囤积库存的行为短期内支撑了运输仓储业就业(4 月非农数据表现超预期主要受该行业就业显著增长影响),但进口激增带来的就业扩张具有不可持续性,随着二季度关税成本向终端价格传导,企业补库动能将显著衰减。
短期市场逻辑聚焦于政策传导和数据验证。假期内美元指数收复100 关口,黄金价格有所走弱,反映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路径的重新定价。尽管一季度GDP 负增长,但4 月非农时薪增速与核心PCE 通胀的粘性(一季度同比增长3.5%,增速为一年来最高)表明,美国“薪资-通胀”螺旋风险仍未解除。时薪环比正增长通过直接推高服务类商品成本和增强居民购买力两条路径支撑通胀粘性,且短期内美国劳动力市场尚具韧性,这使得美联储短期内或缺乏足够的硬数据支持降息,美元短期或围绕100震荡。
黄金近期的走弱主要受美元走强与技术性抛压影响,但整体下行空间有限。美国财政部上调二季度举债规模预期,预计第二季将净举债5,140 亿美元,较2 月预估高出3,910 亿美元,叠加5-6 月美债到期规模较大,债务流动性压力可能推升避险需求。此外,关税对通胀的滞后影响预计将在二季度逐渐显现,届时黄金将获得上行驱动。
1.2 美国“逐个击破”关税谈判策略仍未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美国关税谈判呈现多线博弈与策略分化的格局。
从中美博弈维度观察,中国商务部对美方谈判诉求的回应传递出重要信号。中方“正在评估美方多次求谈信号”的表态,既体现了对美政策反复性的审慎立场,也暗含对谈判主动权的主导诉求——美方若未实质性调整关税政策,任何对话都将停留在战术试探层面,显示了中国在关税谈判中的战略定力,清晰划定了对美谈判底线。5月2 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宣布要取消“中国输美小额包裹”的关税免税政策,显示出中美关税博弈过程中,短期内美国态度反复及试探性行为预计仍将持续,实质性谈判突破仍需等待。
日本对美关税博弈则展现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制衡的策略转变。美日第二轮谈判未能达成实质性共识,日方拒绝接受汽车产业25%的关税升级,并罕见动用“美债筹码”施压,反映出其维护核心产业利益的决心。这种强硬姿态的背后,是汽车产业占日本对美出口额近三成的刚性依存度,以及历史教训形成的政策惯性——日方对1985 年广场协议导致产业空心化的警惕,使其在涉及制造业根基的谈判中难以让步。
值得关注的是,4 月底日本公明党党首访华并转交亲笔信,或暗示日本正尝试构建非美经济联盟,这种地缘经济策略的调整可能重塑亚太供应链合作模式。
从多边谈判进展看,美国“分而治之”策略遭遇结构性阻力。欧盟此前提出的欧美互免汽车及其他工业品关税提议已遭到美方拒绝,导致谈判陷入僵持;印度虽可能成为首批签署协议的国家,但美国要求印度开放78%的农产品市场准入,这直接威胁到印度5 亿农业人口的生计,可能影响协议最终落地;韩国受制于总统选举的政治周期,谈判进度远滞后于美方预期。这种结果表明,由于议程不明,意图不清,美国试图通过“逐个击破”重塑贸易规则的努力仍未取得显著成效。
短期内,各国对美贸易谈判进度不一,整体进度慢于特朗普政府预期。近期特朗普政府政策呈现边际缓和,但政策反复的特征仍未发生改变,预计贸易谈判进程仍是曲折的。中长期来看,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贸易秩序重构不可逆转,非美经济体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对冲美国单边主义冲击的趋势正逐渐清晰,去美元化及资产再配置将成为长期主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