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启航欧美
摘要
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寻求扩张和增长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趋势,毕马威中国通过专业的市场洞察和深入的数据分析,推出《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报告》,揭示了企业关注的海外区域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商业机会。本报告作为《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报告》收官之作,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欧美新能源市场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市场洞察和战略建议,帮助企业捕捉欧美市场的机遇,书写与欧美绿色能源合作的新篇章。报告主要洞察如下:
欧洲篇——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主战场
欧洲凭借广阔的市场空间、高盈利水平及积极的政策支持,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核心区域。中国企业在光伏、储能、风能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光伏:中国光伏曾占欧洲市场主导地位,但2012年后受欧盟对华“双反”限制出口下滑。2018年欧盟终止“双反”后,2022年中国电池片及组件对欧洲光伏出口占比回升至50.7%,其中荷兰、西班牙、德国为核心市场。
储能:2019-2023年中国面向欧洲出口的蓄电池总金额从265.3亿元增长至1,802.3亿元,2024年金额略有降低,其中德国是主力市场。欧洲多次出现“负电价”状况,暴露出欧洲以户储为主的储能设施,越发难以适应其电网和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需求,大储需求有望大幅增长。
风能:欧洲风能市场自给程度高,欧洲风电设备制造本土化率高达85%。2023年以来,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风电机组总金额大幅下降,除受海外阶段性抢装结束的影响外,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欧盟不断通过《欧洲风能宪章》《外国补贴条例》等加大本土风电产业保护力度。
绿地投资:欧洲各国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以及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审查,中国光伏企业赴欧洲建厂趋缓。基于欧洲强劲的电动化市场需求及欧洲对电池本地化的要求,中国储能企业从2019年起陆续布局欧洲市场,充分发挥产业垂直一体化协同优势。
并购:据不完全统计,2020-2024年,中国光伏、风电及储能类企业对欧洲市场发起的海外并购交易共有20起,投资足迹主要集中在西班牙和匈牙利,并且由大型国央企主导这些并购交易。
美国篇——特朗普2.0的美国仍是新能源“出海”的增量市场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延续对新能源的贸易保护,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并对全球各国征收“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征收的“对等关税”高达125%,加上此前以打击芬太尼为由加征的20%的额外关税,美国对中国加征的总关税达到145%(报告撰写期间恰逢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发布,我们已在报告中加入“对等关税”相关事实信息,但是尚未全面涵盖其潜在影响,建议各企业持续关注我们后续关于美国“对等关税”影响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此外,特朗普政府暂停了对清洁能源项目的拨款,并考虑废除IRA,注重传统能源发展。尽管如此,由于大部分IRA清洁能源补助资金已提前分配,且部分州对清洁能源投资依然积极,废除该法案面临较大阻力。
尽管面临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美国新能源市场依然保持其吸引力。制造业回流、AI技术加速发展等因素带动了电力需求的显著增长,尤其是对光伏和储能系统的需求。此外,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和清洁能源投资的快速增长,为美国新能源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特朗普政府重视传统能源,但美国各州在清洁能源发展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且市场对储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需求持续上升。
光伏:由于此前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实施“双反”、201关税等多轮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对美国直接出口的硅片、组件等光伏产品较少。因此,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再从东南亚向美国出口。
储能:美国锂电池七成从中国进口,是我国锂电池最大出口市场。但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已经累计对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145%的关税,锂电池等新能源行业对美国出口的不确定性加大。
风能:由于美国国内政策限制和市场准入门槛较高,中国对其出口量极少。2023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对美国出口额仅为125万美元。受特朗普暂停风电审批等影响,未来中国风电企业对美出口仍将难有突破。
绿地投资:为了应对美国贸易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在IRA推动下,2023年起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将赴美建厂计划提上日程。随着美国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储能企业加速建设在美产能战略步伐。
并购:近年来美国政府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特朗普2.0时代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重点可能与此前有较高的连续性,中国能源企业对于在美并购可再生能源公司仍处于观望态度,资产置换或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资本“出海”美国的样本参考。
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欧美需应对三重挑战,并采取针对性策略:
面临挑战:
挑战一:欧美市场通过“贸易壁垒+本土化产业政策”对中国新能源行业“出海”设置“路障”。欧盟《外国补贴条例》、美国对华关税及IRA本土化要求限制直接出口,迫使企业转向本地化产能。
挑战二:发达市场进入门槛高且成本高昂。发达国家市场成本高昂、本土品牌强势,且合规、文化差异等隐形成本增加运营难度。
挑战三: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需求响应滞后、跨文化管理冲突、成本管控薄弱等问题凸显。
应对策略:
应对一:多区域产能分散,从“中国+1”转向“+N”模式,布局东南亚、墨西哥、东欧等地,降低系统性风险。
应对二:实行技术品牌双驱动战略,提升核心技术(如电芯能量密度),通过认证合规塑造高质量品牌形象,避免陷入低价恶性竞争。
应对三:产业链纵深整合,从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出海”企业可以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端到端”的闭环;从产业链横向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出海”企业可以加强与关联企业的战略合作。
应对四:优化投后风控体系,构建跨境内控框架,从东道国政策、市场生态等风险识别到合规适配、成本管控等动态调整,确保运营稳定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