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灵活把握”?

股票资讯 阅读:6 2025-05-11 09:08:25 评论:0

  事件:5 月09 日,央行发布2025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

      央行对外部环境关注度显著提高,《报告》指出“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持续存在”。2024 年四季度报告对应表述是“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两次相比较,本次更加突出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显示出央行密切关注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扰动。

      央行肯定一季度经济表现,并强调要“要坚定发展信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2024 年四季度报告认为“国内需求不足、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也还存在”,而本次报告则认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

      针对下一阶段,央行强调我国具备诸多优势条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政策基调: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总基调方面,《报告》提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后续货币政策或更重视执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报告》将上季度报告的“择机调整优化”,修改为“灵活把握”,或源于两点:一是5 月7 日“双降”等一揽子金融政策已经推出,后续货币政策或更侧重落实;二是后续外需的不确定性仍存,央行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宏观数据调整力度。

      利率汇率方面,《报告》提出“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或指向对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进一步调整。虽然本次“全面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息”组合拳缓释商业银行负债压力,但LPR 和公积金贷款利率的下调也令商业银行资产端收益下行。为保证后续货利率政策仍有空间,央行或再度引导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新一轮下调。汇率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不是当前货币政策核心掣肘。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中,《报告》更强调数量型工具并删除“防范资金沉淀空转”。《报告》提出“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相较2024 年四季度删掉“利率”。另外,本次《报告》该部分未提及“防空转”,而2024 年四季度则表示“防范资金沉淀空转”。

      热点议题:中期借贷便利十年演变;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

      专栏一聚焦中期借贷便利的十年演变,明确表示当前MLF 逐步退出政策利率属性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报告》认为MLF 的变化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流动性投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从单一的数量型工具扩展到阶段性体现利率工具属性,三是逐步退出政策利率属性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当前央行将 MLF 定位于为金融机构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和降准、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各类结构性工具并列。

      专栏五从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视角对比中美日政府债务情况,《报告》认为“从资产—负债结构看,中国政府的债务有资产支撑”。专栏五计算美日中三国的广义政府资产负债情况,指出2022 年美国和日本的广义政府部门净负债率均为119%,而2022 年末我国广义政府净资产约占GDP 的91%。据此,《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债务扩张仍有可持续性”。

      专栏六分析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报告》提出“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

      《报告》认为“从需求端看,有效需求持续恢复,但仍面临一些约束”,“从供给端看,部分行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也指出“增加货币供给,在侧重增加投资、保障供给的发展模式下,反而会带来产能和供给持续扩张”。《报告》提出“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管高价转向管低价,从支持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防垄断转向防无序竞争。”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伟/贾东旭/侯倩楠 日期:2025-05-1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