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周度观察:中美贸易谈判开启“试探性接触”
本周宏观观察
1.1 美英关税协议可复制性有限,中美贸易谈判“试探性接触”本周全球贸易谈判格局呈现“局部突破,阵营分化”的特征,美国多条战线推进关税谈判,阶段性进展为美英就关税贸易协议达成一致。
周内美国与英国达成关税贸易协议,成为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后的首个双边贸易协定,英国政府同意在进口美国食品和农产品方面作出让步,以换取美方降低对英国出口汽车关税至10%。同时,美国依旧保留了10%的基准关税。
该协议更多体现“政治意义优先于经济价值”的逻辑。英国作为美国第九大贸易伙伴,是美国主要贸易顺差国,双边贸易规模仅占美国全球贸易的3%左右。因此该协议的达成实质影响有限,更多是为特朗普政府在美国国内塑造“贸易胜利”的形象,为后续谈判梳理“盟友优先”的模板。10%基准关税是特朗普的最基本诉求,同时市场准入和关税配额也是谈判方向。
但对于美国主要贸易逆差国,英美协议难以复制。欧盟、加拿大等国家虽可能谈判方向上基本类似,但其让步幅度或需远超英国,这凸显出美英贸易协议示范效应的局限性。
美欧关税对峙持续僵化的现实印证了上述判断。欧盟应对关税谈判“双管齐下”,谈判与准备反制并行,表示若谈判进展未及预期,将对价值950 亿欧元的美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包括飞机、美国汽车和波本威士忌等,这或侧面印证了欧盟与美国于上个月正式启动的谈判进展甚微。这一态势充分表明,对于美国贸易逆差国而言,达成贸易协议需要付出更高经济代价,也进一步凸显英美贸易协议模板的适用边界。谈判进展迟缓预示着美国与核心贸易伙伴的博弈将呈现长期化特征,整体进度或将慢于特朗普政府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中国与欧洲议会决定同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反映出非美经济体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对冲美国单边主义冲击的趋势正逐渐清晰,世界走向多极化是历史大势,美元资产信用重新定价是长期议题。
中美贸易谈判方面,应美方要求,中美将在5 月9 日至12 日于瑞士举行高层经贸磋商,中美关税博弈进入初步接触阶段。预计中美谈判或将经历“破冰——机制构 建——实质谈判”的三步走模式,其进程必然伴随反复与波折。我们认为,本次更倾向于“试探性”接触,在中国一再强调其立场的背景下,核心观察点在于美方能否在单边关税上做出实质性让步。美方的表态和诚意将直接决定能否为建立可持续的对话机制创造条件,并为后续后续谈判方向、节奏和力度设定基本框架。
1.2 一揽子金融政策推出,中国增量政策序幕拉开在美中关税大幅上升、外需不确定性上升的影响下,二季度进入重要硬数据观察期。4 月中国以美元计的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1%,显示美国“抢进口”效应仍在支持中国出口短期韧性,但随着美国加征关税政策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5 月后出口端压力可能边际上升。
在此背景下,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出台必要性快速提升。央行、国金局和证监会贯彻和落实4 月25 日政治局会议主要精神,协同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宽松、结构性工具扩容以及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支持三重发力,稳定短期市场预期、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同时强化国内中长期经济动能。
从政策细节来看,央行降准0.5 个百分点释放约1 万亿元长期流动性,政策利率下调0.1 个百分点带动LPR 下行,叠加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 个百分点(首套房5 年期利率降至2.6%),均指向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提振居民购房需求。
结构性工具进一步扩容:3000 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加码至8000 亿元,5000 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设立,以及证券基金互换便利与股票回购增持工具的合并(总额度8000 亿元),均凸显政策对科技、消费及资本市场的定向支持。这些措施不仅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也为中长期产业升级和消费复苏提供资金保障。结合中央汇金及国央企年内千亿级别的增持计划,国内股指市场底部支撑力度得到实质性强化。
本次一揽子金融政策组合的推出具有明显的超前部署特征,通过提前释放流动性和结构性支持,为实体经济提供缓冲空间。预计本轮政策组合拳将作为系列对冲政策的开端,增量政策序幕已然拉开,核心看财政政策,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仍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6 月人大常委会或是观察增量财政政策的时间窗口。从市场影响看,流动性宽松环境下,科技、消费等政策倾斜领域的融资条件改善或将更为显著,而资本市场的底部支撑效应有望逐步显现。长期而言,政策能否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仍需观察信贷需求恢复的可持续性,以及结构性工具对产业升级的实际拉动效果。
1.3 美联储维持观望策略,静待硬数据落地
5 月美联储议息会议连续第三次维持利率不变。虽然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体系动荡,但美联储仍选择以硬数据观测为抓手,以“观望”为核心策略,鲍威尔在发布会上22 次提及“等待”,凸显出美联储在多重不确定性下的审慎立场。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虽然当前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已通过通胀预期上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等软数据显性化,但向硬数据的传导仍存在时滞。美国劳动力市场维持韧性,继4 月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非农数据表现后,上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有所下降,表明劳动力市场在5 月继续保持平稳。在缺乏足够硬数据支持降息的情况下,按兵不动维持观望或为短期最优解,期待美联储过快降息并不现实。
美联储当前的静默策略,本质是在等待关税冲击从“情绪扰动”向“数据验证”转化。短期来看,美国经济仍具韧性,对部分国家“对等关税”的暂缓实施以及低油价或使通胀压力没那么快体现,非农时薪环比正增长以及可能的减税或使得美国经济增速下行可控。在此背景下,预计美联储仍将锚定于“硬数据验证”,而非预设路径。
美联储政策路径的清晰化需待5、6 月硬数据落地及贸易谈判博弈明朗化。6 月前公布的4-5 月CPI、PCE 及非农数据将直接影响美联储对“通胀-就业”权衡的判断,为美联储提供更清晰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