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报告:新动能驱动“科特估”为资本市场“排头兵”
新旧动能转换下,内需扩张迫在眉睫:
关税战是一场遭遇战、持久战,全球需求承压:“遭遇战”之下,各国的应对方式和手段在贸易战后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影响各自经济增长的实际走向。中美的“大国之争”在美国内在经济问题和全球经济增长问题暂未得到明显缓解之前仍将持续,“关税战”可能将是一场“持久战”,作为以打促谈的手段,关税的议题可能将贯穿较长的时间周期。
关税战不仅是短期的贸易摩擦,更对全球经济结构造成深远影响,进一步抑制全球投资与消费需求。
科技产业经济占比提升,经济新动能打开内需新市场:截至2024 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2022 年,中国的KTI 制造业产出比2012 年翻了一倍多,全球份额从2012 年的22%增至2022 年的34%。数字经济技术应用和数字产品制造是引领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激发内需潜力、驱动产业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主要抓手,而科技相关服务业目前占比相对低,与海外主流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通过科技新动能为内需提供多样化的供给,既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消费正当时。
“国产化”面临的内需空间广阔,“出口转内销”正在进行时:随着中国强力反制措施的落地,额外关税将会导致美国商品终端价格竞争力锐减,国内产品的国产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我国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的国产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近期,为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相关的部门、协会、企业已经纷纷开始行动。从假期期间市场火热程度来看,“出口转内销”的渠道已逐步打通,从“救急”转向常态化运营,外贸企业转内销逐见成效。
科技赋能之下内需扩张的新路径
科技新动能的基础设施构建:科技基础设施构建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竞争力重塑的战略工程。经济层面来看,算力与数据开放共享是数字经济增长的土壤与血脉,基础设施不完备将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足。
安全层面来看,自主算力与可控数据流通体系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防护盾。抢占算力与数据规则制高点,构建 “算力充沛、数据畅通、自主可控”的科技基础设施新体系,是我国从数字大国迈向数字强国的必经之路,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科技赋能产品全球竞争力提升:中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政策支持、产业链整合及全球化布局,在多个高科技领域实现了专利、销量与标准的全面领先。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中国科技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AI 应用的拓展与内需生态的整合: 当前,AI+下游应用空间广阔,中国产品市场有待挖掘。科技及耐用消费品市场持续回升,以手机和穿戴设备为代表的个人消费电子场景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普及,使消费者从功能需求向体验需求转化。
老年人口催生庞大的智能辅具、远程医疗等银发科技消费市场,年轻人群体则推动了电竞、虚拟现实(VR)等新兴市场快速增长。未来,技术创新突破与应用场景拓展有望形成科技消费的双轮驱动,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新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为消费场景拓展奠定了基础,科技消费场景正在从传统的通讯、家电领域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健康医疗等多元化方向拓展,为科技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资本市场机制与价值发现
全球化定价权提升:随着年初以来中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将目光聚焦中国市场。外资机构不只是发表看好的观点,有更多的外资机构已经增加中国股票持仓,并给予超配。与此同时,外资机构对A 股科技公司的调研热情不断升温。
今年以来,中国涌现出一批现象级的科技企业,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不同领域的科技新动能正在发展壮大。A 股优质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部分,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提升的背景下,低估值、高质量的A 股上市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关注的投资品。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和技术突破表现出高度关注,中国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资本开支提升和科技水平的飞跃能够有效对冲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用稳健的业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带来科技下游的消费应用市场提升空间广阔,线上购物、数字支付、平台经济等与广阔线下消费场景结合的市场是中国的发展强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下,科技消费有望成为中国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科特估”的“含科量”范围划定:随着科技企业估值逐步提升,科技股的估值逻辑需要逐步从“渗透率驱动”转向“市占率与国产化率支撑”,后期通过业绩兑现消化高估值,头部企业也将因技术壁垒和订单增长获得持续溢价。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筛选“含科量”更高的、公司发展持续性更强、盈利潜在增速更高、风险收益比合适的企业。因此,我们建议,从科技发展的主要产业入手,结合新质生产力范围进行“缩圈”,以人工智能为依托,从科技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国际领先标准和AI+应用生态方向入手,进一步收缩至“产业链安全”+“竞争力”+“业绩验证的可能性”三维度的筛选,在当前科技企业中加入“政府订单转化率”、“重要会议出席率”、“国产化率”、“人工智能相关度”、“业务模式成型”、“市场占有率连续提升”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筛选,进一步识别“科特估”概念下的长期发展能消化估值的硬科技企业。
风险提示:(1)科技产业发展效率提升不及预期;(2)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仍较高,中美关税谈判达成共识或需较长时间;(3)科技产业对下游行业的辐射影响有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