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金融数据解读:浮现宽货币 等待宽信用
2025年5月14日,央行发布2025年4月金融数据,4月M1同比1.5%(前值1.6%),M2同比8.0%(前值7.0%)。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 1.22万亿元,社融增速8.7%(前值8.4%)。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 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贷款增速7.2%(前值7.4%)。
浮现宽货币:我们认为4月的金融数据呈现比较明显的宽货币特征,M2重回 8%,4月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不可避免对企业和居民预期带来冲击,但衡量信心的M1仅小幅滑落并未失速。适度宽松基调下,央行展现保持金融总量充裕的政策意图,2025年信贷供给侧的发力已比较明确。
等待宽信用:在4月的金融数据中,我们尚未找到宽信用链条已经建立的证据,从政府融资前置到政府支出加快,再到拉动私人部门信用扩张的循环尚未建立,宽信用仍然需要等待。我们认为在价格水平低位运行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部分被稀释。政策性金融工具和PSL有望在二季度适时推出协同发力,这将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实现宽信用。
货币供应量数据:M1增速小帽滑落、M2增速快速上行至8%M1增速小幅滑落可能主要受到企业预期走弱、房地产销售下滑拖累。本月MO 增速继续上行,升至12%(前值11.5%),M1的走射主要来自活期存款的拖累。4月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这会影响企业的资本开支计划和居民的消费信心,资金活化程度降低。制造业PMI录得49%,结束连续两个月的扩张,重回收缩区间。BCI企业经营状况指数也出现明显下滑,4月环比 3月下行4.65个百分点至50.11。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减少 12.06%,环比出现显著下降,进一步阻碍居民存款回流企业。
M2增速快速上行,在贷款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上行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去年同期“挤水分”形成的低基数;二是存款流向理财同比明显减少。4 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减少4400亿元,其中居民、企业存款分别减少1.39万亿元和1.33万亿元,非银存款新增1.57万亿元。4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减3.48万亿元,其中居民、企业存款分别同比少减4600亿元和5428 亿元,非银存款则同比多增1.9万亿元。存款的少减拉动M2增速上行1个百分点。
社融数据:社融增速8.7%,加速上行;贷款增速转为回落社融支撑主要来自政府融资。4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1.22万亿元,支撑项来自政府债券融资、企业直接融资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同比多增1.07 万亿元、839亿元和同比少减1697亿元。拖累项则来自对实体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505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增速保持上行,增速为20.93%(前值 19.41%),去除政府融资的社融增速则小幅上行至6.02%(前值5.9%)。有效 社融增速(中长期贷款+委托+信托+直接融资)小幅上行至5.83%(前值 5.77%)。
贷款的下行趋势并未被打破,居民和企业信贷均弱于去年同期,冲量显现较为明显。4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居民短贷同比多减501亿元,弱于去年同期;居民中长贷同比少减435亿元,本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同比负增长,居民中长贷好于去年同期指向提前还资的现象可能有所缓解。企业信贷表现偏弱,其中企业短贷同比多减4800亿元,企业中长贷同比少增1600亿元。票据融资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本月新增8341亿元,票据利率下何明显走低,票据冲量现象明显。企业信贷表现偏弱可能受到直接融资替代和化债的影响,一方面本月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多增 839亿元,对间接融资形成部分良性替代;另一方面据《金融时报》报道,今年前4个月化债置换的贷款总计约2.1万亿。
货币政策展望:我们认为507一揽子货币政策的推出可以被视为货币政策走向实质性宽松的宣告,但并非宽松的顶点,未来1-2个季度持续的宽松政策将按照4月政治局会议的部署陆续推出,可能的路径包括进一步的降息降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出、PSL的重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扩张
宏观动态报告
2025年5月14日,央行发布2025年4月金融数据,4月M1同比1.5%(前值1.6%), M2同比8.0%(前值7.0%)。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社融增速8.7%(前值8.4%)。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贷款增速7.2%(前值7.4%浮现宽货币:我们认为4月的金融数据呈现比较明显的宽货币特征,M2重回8%,4月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不可避免对企业和居民预期带来冲击,但衡量信心的M1仅小幅滑落并未失速。适度宽松基调下,央行展现保持金融总量充裕的政策意图,2025年信贷供给侧的发力已比较明确。
等待宽信用:在4月的金融数据中,我们尚未找到宽信用链条已经建立的证据,从政府融资前置到政府支出加快,再到拉动私人部门信用扩张的循环尚未建立,宽信用仍然需要等待。我们认为在价格水平低位运行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部分被稀释。政策性金融工具和PSL 有望在二季度适时推出协同发力,这将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实现宽信用。
风险提示
1.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
2.央行货币政策不及预期的风险 3.政府债券发行不及预期的风险 4.美联确货币政策超预期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