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治理看宏观:以“强链补链”催生中国科技竞争力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7-06 16:40:09
评论:0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带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当下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主题。成功的原因,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产业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实践及其反映出的国家治理能力,才是根本。近年来欧美对中国产业的限制、对中国科技的遏制,恰恰成为印证这种治理能力的另类表达。然而有一种声音认为,政府干预产业布局,与市场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类似观点明显忽略了产业政策对创新的作用,在各个行业普遍更加注重开放、交叉、合作的当下,“强链补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企业间通过竞争锻造更强实力的意义被大大低估,我们判断,在科技与产业的领域,未来基于协同的创新将层出不穷,成为持续提振投资者预期与信心的催化剂。
“点”是企业决策,但“链”的塑造、融合依赖国家治理。过去几年,强链、补链、延链始终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考量,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中美科技博弈强化后的新变化(今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中指出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有一系列机制正在不断发酵强化,并产生新的成果。
在规划期,以龙头/国企为“链长/主”是各地普遍采取的打造产业链的策略,有利于形成明确的创新方向,一是确保企业协同具备需求的支撑(宝武对链上企业的年采购达到600 多亿元),二是政策本身就要求龙头企业推动行业升级(如广西要求链主型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方案,联合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一同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展望后续,伴随着中国龙头企业/央国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链上企业将更有合作的空间和动力,带来更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问题导向的创新,提高生产率。
方向之外,还需抓手与具体措施。化债及地方投融资规范化的背景下,依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的地方招商引资模式日渐式微,对效率的诉求边际提升,而这样的变化,更加能够适应当下科技环境:(1)从比拼新增投资到比拼研发,“地方政府GDP 锦标赛”已经过渡到产业、科技的锦标赛。2024 年11 月南京部分领域开始试点“拨投结合”,市级财政为项目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共担研发风险,每完成一个预期设定的里程碑节点,就会获得下一阶段的研发资金,这会大大促进企业的研发“冲动”;(2)注重“链”内循环,导致优势区域将利用既有优势打造增量优势,今年1 月常州开展“百场千企”产业链融链强链对接活动,要求“就近配套、就地协作”、“梳理全市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目录,鼓励产业链企业率先使用三首产品”;(3)政府主导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场景发布,吸引有专长的企业或机构;(4)(类)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已逐步成为科技企业选址的重要考量,也因此会越来越普遍地充当政府吸引产业链集聚的工具,如去年8 月广东明确将中试平台作为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工具(要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到我省开展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落地”);(5)比拼金融、比拼资源提供:地方产业基金一如既往扮演着重要作用(且近几年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尝试,如杭州助力若干知名科技企业诞生的“接力投”),除此之外,“链长/链主”基金也是近年专项服务于“强链补链延链”的新资金类别,相比传统政府产业基金,其特色在于各级国有资本与龙头企业合作,这会进一步扩宽金融资源的来源。
科技机制(而不仅是科技成果)是观察行业发展的窗口,且除了“扶优”之外,也需要关注短板与瓶颈(如人才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以及对产业的更合理规划)的解决。不过综合来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下,区域竞争与要素流动有利于超预期科技成果的产生,这会成为未来中国“东升西降”科技叙事的支撑,最终提升风险偏好及对国家、产业的信心。
风险提示: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超预期,导致产业投资修复受阻,进一步影响各地产业链、创新链的投资决策;化债及地方投融资规范化可能会限制后发区域财政发力的能力,进而加大产业链建设的难度。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至奕/孙金霞/王仲尧/孙国翔 日期:2025-07-06
“点”是企业决策,但“链”的塑造、融合依赖国家治理。过去几年,强链、补链、延链始终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考量,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中美科技博弈强化后的新变化(今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中指出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有一系列机制正在不断发酵强化,并产生新的成果。
在规划期,以龙头/国企为“链长/主”是各地普遍采取的打造产业链的策略,有利于形成明确的创新方向,一是确保企业协同具备需求的支撑(宝武对链上企业的年采购达到600 多亿元),二是政策本身就要求龙头企业推动行业升级(如广西要求链主型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方案,联合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一同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展望后续,伴随着中国龙头企业/央国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链上企业将更有合作的空间和动力,带来更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问题导向的创新,提高生产率。
方向之外,还需抓手与具体措施。化债及地方投融资规范化的背景下,依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的地方招商引资模式日渐式微,对效率的诉求边际提升,而这样的变化,更加能够适应当下科技环境:(1)从比拼新增投资到比拼研发,“地方政府GDP 锦标赛”已经过渡到产业、科技的锦标赛。2024 年11 月南京部分领域开始试点“拨投结合”,市级财政为项目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共担研发风险,每完成一个预期设定的里程碑节点,就会获得下一阶段的研发资金,这会大大促进企业的研发“冲动”;(2)注重“链”内循环,导致优势区域将利用既有优势打造增量优势,今年1 月常州开展“百场千企”产业链融链强链对接活动,要求“就近配套、就地协作”、“梳理全市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目录,鼓励产业链企业率先使用三首产品”;(3)政府主导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场景发布,吸引有专长的企业或机构;(4)(类)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已逐步成为科技企业选址的重要考量,也因此会越来越普遍地充当政府吸引产业链集聚的工具,如去年8 月广东明确将中试平台作为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工具(要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到我省开展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落地”);(5)比拼金融、比拼资源提供:地方产业基金一如既往扮演着重要作用(且近几年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尝试,如杭州助力若干知名科技企业诞生的“接力投”),除此之外,“链长/链主”基金也是近年专项服务于“强链补链延链”的新资金类别,相比传统政府产业基金,其特色在于各级国有资本与龙头企业合作,这会进一步扩宽金融资源的来源。
科技机制(而不仅是科技成果)是观察行业发展的窗口,且除了“扶优”之外,也需要关注短板与瓶颈(如人才的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以及对产业的更合理规划)的解决。不过综合来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下,区域竞争与要素流动有利于超预期科技成果的产生,这会成为未来中国“东升西降”科技叙事的支撑,最终提升风险偏好及对国家、产业的信心。
风险提示: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超预期,导致产业投资修复受阻,进一步影响各地产业链、创新链的投资决策;化债及地方投融资规范化可能会限制后发区域财政发力的能力,进而加大产业链建设的难度。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陈至奕/孙金霞/王仲尧/孙国翔 日期:2025-07-0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