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在国际货币体系裂痕中开花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7-11 08:44:59
评论:0
研究结论
今年以来,稳定币出现了全球范围的共振式进展,美国立法之后,中国加速跟进,引起市场关注。我们认为,这些信号证明稳定币发展诉求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当前市场多认为美元体系基于存量优势而难以撼动,即使竞争随稳定币转移到链上,美元霸权仍然存在甚至愈发巩固。我们则认为,稳定币在本轮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过程中的含义或被低估,而稳定币的发展、特别是非美经济体在其中的参与,有望重塑市场对于全球治理格局的预期。
全球地缘变局冲击美元在现有体系下的货币基本职能,国际货币体系产生裂痕。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实现流通手段的关键在于货币的可流通性,地缘政治变局则直接动摇了可流通性的根本。我们认为基于稳定币在货币“流通手段”功能上的优势,它能够在当下体系裂痕当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在美元主导国际国币体系里,美国金融制裁本身是潜伏的不稳定因素。依靠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优势地位,美国不断发展建立起了一套金融制裁框架工具。这套工具由美国政府部门决策和管理,服务于美国政府意志。
俄乌冲突后,制裁作为系统性风险开始受到重视。长期以来,世界并不认为这种潜在风险的存在能对整个体系的运行产生系统性影响。然而从2014 到2022 年,涉俄制裁撬动了更大范围的影响——制裁持续、广泛地覆盖了一个大国在金融、贸易中的存在,市场风险还外溢性地影响到区域、全球,制裁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受到重视。
当前地缘变局持续发展,风险可能将从贸易向金融延伸。大国博弈可能中场休息,但美国对战略竞争的理解与中国存在差异,全球地缘政治危机也没有明显的解决迹象。接下来风险可能从贸易向金融领域延伸。因此,货币体系上的国家治理能力竞争重要性上升。
部分大国基于风险认知,已经展开去美元化实践。典型如:建立新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立法推动本币贸易和投资结算;在储备资产中主动平衡美元资产权重等。这些实践累计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并且趋势正在扩散。证明在特定情景之下,美元主导货币体系的模式有必要被替代,也有可能会实现。
稳定币提供了重塑国际货币体系实践的新方向。过去的实践经验,基本围绕规避美国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或者规避受制裁长臂管辖的实体两个方向展开。稳定币属性正好契合上述诉求,有望成为重塑国际货币体系实践的新方向。具体来看:
1)稳定币真正具有“货币”属性。其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应对标当前链下世界的贸易支付结算、金融资产交易等;2)稳定币绕过传统金融体系抓手。有望在重建支付基础设施之外,提供一种管控制裁风险的新思路;3)去中心化特征提升交易主体保密性;以及4)——
未来发展具有锚定非美国家和货币的可能性。稳定币交易保留了和传统金融间的两个连接点:一是稳定币发行方,二是法币储备资产。我们认为,非美国主导的稳定币,才真正能够弥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裂痕。因此,美国、非美国家都应当具备强烈的推动和主导稳定币发展的意愿。对于非美国家来说,这是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实践方向。对于美国来说,这可能是捍卫美元体系的关键一役。因此,决定体系变革效果和全球治理能力预期的关键,或在于将来美国与非美稳定币发展间的较量。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稳定币发展和监管成效的不确定性。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仲尧/孙金霞/陈至奕/孙国翔/曹靖楠 日期:2025-07-11
今年以来,稳定币出现了全球范围的共振式进展,美国立法之后,中国加速跟进,引起市场关注。我们认为,这些信号证明稳定币发展诉求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当前市场多认为美元体系基于存量优势而难以撼动,即使竞争随稳定币转移到链上,美元霸权仍然存在甚至愈发巩固。我们则认为,稳定币在本轮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过程中的含义或被低估,而稳定币的发展、特别是非美经济体在其中的参与,有望重塑市场对于全球治理格局的预期。
全球地缘变局冲击美元在现有体系下的货币基本职能,国际货币体系产生裂痕。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实现流通手段的关键在于货币的可流通性,地缘政治变局则直接动摇了可流通性的根本。我们认为基于稳定币在货币“流通手段”功能上的优势,它能够在当下体系裂痕当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在美元主导国际国币体系里,美国金融制裁本身是潜伏的不稳定因素。依靠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优势地位,美国不断发展建立起了一套金融制裁框架工具。这套工具由美国政府部门决策和管理,服务于美国政府意志。
俄乌冲突后,制裁作为系统性风险开始受到重视。长期以来,世界并不认为这种潜在风险的存在能对整个体系的运行产生系统性影响。然而从2014 到2022 年,涉俄制裁撬动了更大范围的影响——制裁持续、广泛地覆盖了一个大国在金融、贸易中的存在,市场风险还外溢性地影响到区域、全球,制裁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受到重视。
当前地缘变局持续发展,风险可能将从贸易向金融延伸。大国博弈可能中场休息,但美国对战略竞争的理解与中国存在差异,全球地缘政治危机也没有明显的解决迹象。接下来风险可能从贸易向金融领域延伸。因此,货币体系上的国家治理能力竞争重要性上升。
部分大国基于风险认知,已经展开去美元化实践。典型如:建立新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立法推动本币贸易和投资结算;在储备资产中主动平衡美元资产权重等。这些实践累计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并且趋势正在扩散。证明在特定情景之下,美元主导货币体系的模式有必要被替代,也有可能会实现。
稳定币提供了重塑国际货币体系实践的新方向。过去的实践经验,基本围绕规避美国主导的金融基础设施,或者规避受制裁长臂管辖的实体两个方向展开。稳定币属性正好契合上述诉求,有望成为重塑国际货币体系实践的新方向。具体来看:
1)稳定币真正具有“货币”属性。其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应对标当前链下世界的贸易支付结算、金融资产交易等;2)稳定币绕过传统金融体系抓手。有望在重建支付基础设施之外,提供一种管控制裁风险的新思路;3)去中心化特征提升交易主体保密性;以及4)——
未来发展具有锚定非美国家和货币的可能性。稳定币交易保留了和传统金融间的两个连接点:一是稳定币发行方,二是法币储备资产。我们认为,非美国主导的稳定币,才真正能够弥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裂痕。因此,美国、非美国家都应当具备强烈的推动和主导稳定币发展的意愿。对于非美国家来说,这是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实践方向。对于美国来说,这可能是捍卫美元体系的关键一役。因此,决定体系变革效果和全球治理能力预期的关键,或在于将来美国与非美稳定币发展间的较量。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稳定币发展和监管成效的不确定性。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仲尧/孙金霞/陈至奕/孙国翔/曹靖楠 日期:2025-07-1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