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动态报告:人民币缘何大涨?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9-02 08:19:15 评论:0
  核心观点

      4 月以来人民币有两波升值。第一波升值定价美元走弱,第二波定价人民币资产重估。

      贸易战冲击美元信用,欧日元等非美货币较早完成汇率重定价,相较之下,因担心贸易战冲击中国出口,人民币升幅有限。随着中国出口强势姿态显现,近期中国股市大涨,人民币升值势能积累,例证是7 月以来结汇转强。7 月至今人民币升值,是对中国经济和悲观预期纠偏的补涨。

      待到美联储转鸽,中国风险资产经历“红色8 月”,央行上调人民币中间价彻底点燃升值预期,人民币跳升。

      央行本意是维持稳健的货币和汇率,且近期人民币跳升是多重因素共振,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升值节奏将放缓。

      展望一年维度,三大因素支撑人民币:全球配置再平衡,中国出口韧性,中国风险资产强势。

      摘要

      一、人民币汇率缘何大涨

      2025 年8 月28 日,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岸人民币单日大涨超过330 基点,离岸人民币单日升值超过440 基点。

      这样的异动,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市场原因,也有政策扰动。具体可归总为三点因素:

      其一,鲍威尔鸽派转向,美元再度走弱,人民币被动升值。

      其二,人民币中间价快速调升,打开人民币升值预期。

      其三,中国资产价格大涨,地缘缓和,助推人民币升值。

      二、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

      当前人民币大涨,股汇为代表的中国资产在全球表现亮眼。市场关注人民币汇率下一步动向如何,尤其是担心是否会出现去年的出口商集中结汇,从而导致人民币再度快速升值。

      我们倾向于判断,近期人民币快速调涨势头短期内趋于收敛,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基于当前货币政策思路,央行继续大幅调升人民币汇率的概率不大。

      本轮人民币“补涨”完成之后,基本对应中国股市强劲表现所引发的汇率预期好转,同时也为中美关税谈判奠定良好基础。考虑到过度升值或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判断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调升的概率不大。

      其二,集中结汇对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影响,短期内趋于减弱。

      为了规避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出口明显前置,这也是2025 年以来中国出口具备韧性的原因之一。

      出口商结汇可能集中于上半年,尤其是4 月之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

      结汇向来是中国短期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历史上结汇快速增加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是中国资产以及人民币贬值预期是否见顶;二是美国资产强弱以及美元是否转为弱势。

      8 月底的人民币跳升,可以说是多重因素共振所致,短期内难以看到如此利多因素叠加。故而预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将有所缓和。

      三、如何看待中长期人民币走势

      短期人民币升值趋势得到收敛之后,我们认为,从中长期视角,人民币汇率仍然有望进一步升值。

      其一,全球资产再平衡,中国风险资产未来处于增配区间。

      2024 年9 月开始,中国政策迎来转向,这扭转了市场对于A 股的信心。此后,中国在AI、创新药等高端科技持续突破,这开始催生市场对于A 股资产的乐观预期。关税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美股交易的拥挤,使得过去超配美股的资金回流。全球资金迎来对于中国资产的重新配置。我们认为,这一趋势仍然将维持,原因在于:A 股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性价比,即便没有到达全球资金的超配,只是回复正常配置水平,A 股仍然具有不小上涨潜力,从而进一步支撑人民币汇率上涨。

      其二,中国出口韧性,或将进一步支撑人民币汇率。

      2025 年至今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在于出口。前期经历“抢出口”“抢转口”,中国出口保持韧性属于常理之中。然而,当“抢出口”“抢转口”热潮逐步降温,中国最新的7 月出口数据仍然保持韧性,这确实超出预期。

      持续超预期的中国出口背后,有三条中国出口保持强势的逻辑:①中国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国家加速出海,进而带动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设备机械等资本品。②中国出口物美价廉,相对全球出口份额继续提升。③AI 科技主线带动全球范围内一轮积极的电子产品出口热潮,中国、韩国等电子出口大国继续享受这一轮科技红利。

      上述三个因素既是中国出口今年能够抗住贸易战冲击的底层原因,也是中国未来出口制造业始终保持强势的原因。在出口竞争力及扩市场的支撑下,中国出口仍然有望是人民币汇率偏强的支撑。 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君芝/孙英杰 日期:2025-09-0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