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四问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股票资讯 阅读:24 2025-10-03 22:40:10 评论:0
  核心观点

      2025 年9 月29 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设立5000 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根据时间轴来看,从4 月定调到9 月官宣,给予地方4-5 个月时间完成项目清单梳理与资金匹配,项目有望在10-12 月密集落地,预计能形成2-3 倍杠杆,对应新增投资规模约1-1.7 万亿,对于提振四季度总需求与稳定信贷增速将发挥积极作用,也为明年实现经济开门红保驾护航。

      政策推出的时间脉络?——4 月酝酿,9 月官宣

      2025 年9 月29 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 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市场期待已久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终于推出,从时间轴来看,该工具似乎已是预期内工具箱中的工具:

      早在4 月25 日已定调: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为后续政策设计和项目储备指明方向。

      4 月28 日公开解读与任务细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6 月底前下达2025 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项目清单,同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把工具从政治局会议表述细化至执行层面。

      9 月初部长级报告再确认: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再次表示,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再次明确将加快设立。

      9 月29 日,正式官宣与口径细化。

      从时间轴来看,从4 月定调到9 月官宣,给予地方4-5 个月时间完成项目清单梳理与资金匹配,项目有望在10-12 月密集落地,将有助于把上半年储备的项目转为开工量,尽快转化为四季度的实物工作量,完成全年目标的同时为2026 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打底。

      它是稳增长的工具吗?——是,但不止于此

      近期投资增长持续承压,9 月推出体现了较强的稳增长属性。1-8 月全国固定投资同比增长0.5%,从3 月起已连续6 个月投资累计增速放缓,且其中6-8 月单月下行幅度超1 个百分点。分结构看,1-8 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0%,涨幅较1-7 月回落1.2 个百分点。值数据回落的时间点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助于缓解投资下滑的态势,托底年内增速,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该工具承载结构目标,属于“稳增长+调结构”二合一的准财政抓手。虽然当前官方并未给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明确的使用范围,但是今年5 月以来,广东、江苏、河北、湖南、山东等多个省份的地市级发改委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2025 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题培训暨项目申报培训会议。从各地公开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农业农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相较于以往更加强调新质生产力与技术改造升级。

      与以往做法的差异?——3 个核心特点

      历史上,我国曾两次推出类似的政策性金融工具:2015 年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累计发行规模达2 万亿元,在当时稳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22 年,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接连推出了两批共7400 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前两次相比,本轮工具具有如下新特点:其一,资本金直达且规模明确,一次性明确5000 亿且100%用于资本金,减少口径不确定性,有助于地方政府与银行进行资金调度与安排。其二,投向更精准,战略性更强,前两轮侧重于补短板式传统基建,本轮明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倾斜力度。其三,与政策组合更协同,本次与超长期特别国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与政策性银行净融资节奏同向共振,对比之下2015 年更侧重通过PSL 与政策性金融债扩表,2022 年更侧重通过资本金与专项债化解堵点。

      对投资有多大的撬动作用?——预计撬动新增投资1-1.7 万亿

      基于历史经验,预计能形成2-3 倍杠杆,对应新增投资规模约1-1.7 万亿,预计将在四季度集中释放,对于提振四季度总需求与稳定信贷增速将发挥积极作用,也为明年实现经济开门红保驾护航。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项目申报不及预期。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费瑾 日期:2025-09-3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