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中美后续谈判有望控制贸易摩擦升温
股票资讯
阅读:15
2025-10-13 18:55:29
评论:0
研究结论
9 月下旬至10 月初,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引起市场关注。美方率先挑起新一轮贸易摩擦,先后宣布对软包木制品(如沙发)、厨柜、盥洗柜等木制品加征232 关税,以及对华船舶收取额外费用。随后,中方延续前期“对等反制”原则,自10 月6 日起宣布多道反制令,包括但不限于:对关键行业和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涉及稀土物项(含中重稀土)、稀土技术、稀土设备、超硬材料及锂电池;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面对中方系统性反制,特朗普沉默两天后选择故技重施,威胁将在11 月1 日对华加征100%关税,并同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对此市场担心两点,其一是10 月末中美双方能否如期会面(中方尚未对此做出官方回应);其二是10 月末贸易会谈是否会破裂,使得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幅提高。我们认为,上述两点都无须担心。
美方将反制措施落地时间定在11 月1 日,其意图昭然若揭,即通过双方领导人会面交换筹码,以缓解大豆出口受阻、稀土供应短缺等问题。美方需要与中方交涉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且短期内均不会改变:(1)美国对华反制措施效果不及预期。
WTO 数据显示,即便在贸易摩擦最为剧烈的二季度,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出口份额依然处于历史高位。(2)中方反制措施精准且有效。以稀土为例,海关数据显示,7 月起中国已逐渐恢复对日韩等国家的重稀土出口,唯独不包括美国。且随着中方对稀土流向与用途的管制愈发精细化,美国关键产业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对于中美双方而言,现在是统筹考量双边经贸关系的成熟时机。一方面,对于特朗普来说,现在仍有通过与中国交换筹码挽回摇摆农业州民调支持率的可能性。美国大豆通常从9 月起进入收获季,中方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进口方(占全球进口总量的60%左右),往年同期通常已完成约14%的年度大豆采购量,而今年中国尚未预订任何第四季度装运的美国大豆。因此不难发现,8 月起美国摇摆农业州的民调支持率经历了剧烈波动。以俄亥俄州为例,8 月10 日特朗普呼吁中国购买美国大豆后,该州净支持率曾在8 月19 日一度回升为正;但在发现特朗普的呼吁毫无成果后,10 月初俄亥俄州净支持率已降至-3%,处在尚可挽救的关键位置——相较之下,伊利诺伊等蓝色农业州的净支持率可能在-20%至-30%之间。
另一方面,年内中国剩余的大豆进口量,也处在与美国去年对华总出口量相近的关键水平,这对美国来说尚存“一线生机”。从总量来看,南美完全有潜力替代美国的大豆供应,中国大豆年进口量约10600 万吨,占全球60%;巴西、阿根廷大豆年产量合计约22000 万吨,占全球52%,远高于美国的11900 万吨(占全球28%)。从今年具体情况来看,截至8 月中国已进口7331 万吨大豆,若全年进口量维持在2024 年水平,剔除9 月的进口量后,这一规模可能与2024 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相当(2700 万吨),意味着当下正是中国尚能“承接”美国大豆出口需求的最后窗口。考虑到农作物季节性较强,且当前美国仓储空间完全无法满足需求(据农业咨询公司TerrainAg 数据显示,美国各地有15-33%的大豆产量无法储存),且南美国家即便在淡季,也依然在积极争取中国大豆订单,留给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的时间和空间都已十分有限。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近期事件只是一个短期的“插曲”,10 月末双方将按元首通话精神继续开展相关谈判。后续出口链上我们仍看好两点:(1)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与全球产业迁移有关的资本品依然会是出口中的主要亮点,包含工程机械、制造设备等。(2)贸易摩擦不改变中国出口“短空长多”的逻辑。
虽然美国的贸易摩擦可能短期内拖累全球和中国贸易量,但在中国产业升级以及开拓非美市场的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只增不减,贸易份额有望持续创新高。
风险提示
美国贸易长臂管辖措施影响超预期。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国翔/孙金霞/曹靖楠/王仲尧/陈至奕 日期:2025-10-13
9 月下旬至10 月初,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引起市场关注。美方率先挑起新一轮贸易摩擦,先后宣布对软包木制品(如沙发)、厨柜、盥洗柜等木制品加征232 关税,以及对华船舶收取额外费用。随后,中方延续前期“对等反制”原则,自10 月6 日起宣布多道反制令,包括但不限于:对关键行业和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涉及稀土物项(含中重稀土)、稀土技术、稀土设备、超硬材料及锂电池;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面对中方系统性反制,特朗普沉默两天后选择故技重施,威胁将在11 月1 日对华加征100%关税,并同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对此市场担心两点,其一是10 月末中美双方能否如期会面(中方尚未对此做出官方回应);其二是10 月末贸易会谈是否会破裂,使得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幅提高。我们认为,上述两点都无须担心。
美方将反制措施落地时间定在11 月1 日,其意图昭然若揭,即通过双方领导人会面交换筹码,以缓解大豆出口受阻、稀土供应短缺等问题。美方需要与中方交涉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且短期内均不会改变:(1)美国对华反制措施效果不及预期。
WTO 数据显示,即便在贸易摩擦最为剧烈的二季度,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出口份额依然处于历史高位。(2)中方反制措施精准且有效。以稀土为例,海关数据显示,7 月起中国已逐渐恢复对日韩等国家的重稀土出口,唯独不包括美国。且随着中方对稀土流向与用途的管制愈发精细化,美国关键产业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对于中美双方而言,现在是统筹考量双边经贸关系的成熟时机。一方面,对于特朗普来说,现在仍有通过与中国交换筹码挽回摇摆农业州民调支持率的可能性。美国大豆通常从9 月起进入收获季,中方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进口方(占全球进口总量的60%左右),往年同期通常已完成约14%的年度大豆采购量,而今年中国尚未预订任何第四季度装运的美国大豆。因此不难发现,8 月起美国摇摆农业州的民调支持率经历了剧烈波动。以俄亥俄州为例,8 月10 日特朗普呼吁中国购买美国大豆后,该州净支持率曾在8 月19 日一度回升为正;但在发现特朗普的呼吁毫无成果后,10 月初俄亥俄州净支持率已降至-3%,处在尚可挽救的关键位置——相较之下,伊利诺伊等蓝色农业州的净支持率可能在-20%至-30%之间。
另一方面,年内中国剩余的大豆进口量,也处在与美国去年对华总出口量相近的关键水平,这对美国来说尚存“一线生机”。从总量来看,南美完全有潜力替代美国的大豆供应,中国大豆年进口量约10600 万吨,占全球60%;巴西、阿根廷大豆年产量合计约22000 万吨,占全球52%,远高于美国的11900 万吨(占全球28%)。从今年具体情况来看,截至8 月中国已进口7331 万吨大豆,若全年进口量维持在2024 年水平,剔除9 月的进口量后,这一规模可能与2024 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相当(2700 万吨),意味着当下正是中国尚能“承接”美国大豆出口需求的最后窗口。考虑到农作物季节性较强,且当前美国仓储空间完全无法满足需求(据农业咨询公司TerrainAg 数据显示,美国各地有15-33%的大豆产量无法储存),且南美国家即便在淡季,也依然在积极争取中国大豆订单,留给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的时间和空间都已十分有限。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近期事件只是一个短期的“插曲”,10 月末双方将按元首通话精神继续开展相关谈判。后续出口链上我们仍看好两点:(1)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与全球产业迁移有关的资本品依然会是出口中的主要亮点,包含工程机械、制造设备等。(2)贸易摩擦不改变中国出口“短空长多”的逻辑。
虽然美国的贸易摩擦可能短期内拖累全球和中国贸易量,但在中国产业升级以及开拓非美市场的的过程中,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只增不减,贸易份额有望持续创新高。
风险提示
美国贸易长臂管辖措施影响超预期。 机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国翔/孙金霞/曹靖楠/王仲尧/陈至奕 日期:2025-10-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