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日报:一切都会好起来
股票资讯
阅读:22
2025-10-14 10:40:35
评论:0
10 月13 日,股市迎来关税2.0 事件后的首轮挑战,万得全A 低开2.51%,跌幅小于关税1.0 事件后(4 月7日)的5.5%,市场积极进行TACO 交易(认为特朗普终将妥协),在机构与主力资金的拉动下,万得全A 指数全天持续向上修复,尾盘跌幅一度缩窄至0.22%,最终跌幅仅为0.35%。全天成交额2.37 万亿元,较上周五(10月10 日)缩量1599 亿元。
除了市场对关税威胁脱敏&稳市预期以外,美方态度的弱化也是核心因素之一。昨日晚间,万斯表示“特朗普愿意与中国进行理性谈判。”特朗普随后发文称“不要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强化了今日的TACO 逻辑。
板块方面,市场修复主要围绕半导体和稀土两条主线,以及核电和军工两条辅线展开。主线方面,半导体低开后迅速修复,自主可控是关键词,晶圆代工、光刻机、EDA 等“卡脖子”环节涨幅领先;稀土指数则是高开,随后持续走强,作为高科技&军工领域的必需品,我国在稀土冶炼技术的垄断地位和近期的出口管制升级,强化了市场对稀土在大国博弈中重要性的认识。辅线方面,核电和军工板块自身的逻辑与贸易摩擦关系不大,低开属于市场错杀,叠加产业逻辑明确(核电BEST 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军工在五年计划末期存在订单释放预期),推动行情走强。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分别下跌1.52%和1.82%,美元走强成为港股行情的掣肘,同时港股受外资影响更大,体现出外资对中美摩擦升级的态度可能相对悲观。南向资金净流入198 亿元(港元,下同),其中华虹半导体净流入13.48 亿元,自主可控逻辑受到资金青睐。而阿里巴巴净流出16.24 亿元,经历了9 月的持续大幅净流入后,资金态度由追涨转变为兑现。
后续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适当弱化对TACO 交易的关注。今日指数基本收复低开的“失地”, TACO 交易的线索可能已被定价。同时,指数基本触及上周五大跌后的位置,没有提供更多的前瞻信息。上周五的大跌是否动摇了资金对牛市的信心?这个问题在今日并未被回答,需要根据后续行情来判断,市场可能会寻找新的线索。
二是增强对板块轮动的关注。中美摩擦升级时,半导体和稀土是公认的利好板块,也是其迅速走强的原因。
不过,这也意味着这些交易型资金成为板块内部的获利盘,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兑现收益的倾向,由此推升板块轮动的可能性。
哪些板块可能成为轮动的选项?其一,市场可能提前博弈中美关系修复,AI(技术制裁缓和)、储能(美国“抢装”逻辑)和出口链(工程机械、消费电子、家电、纺服等)可能受到关注。其二,创新药和游戏行情受到冲击,但其产权交易的性质并不受关税影响,10 月底以前三季报业绩公布时,市场或将检验其出海逻辑的成色。
其三,周期板块从9 月底以来相对较强的行情仍在延续,化工、钢铁、煤炭相关品种共有望吸引资金流入。当然,对于能够承受波动的资金而言,科技产业叙事持续推进,工业有色中长期逻辑明确(稀土的战略价值、铜的供需缺口&美联储降息& AI 模型训练的电力需求、钴由刚果民主共和国出口配额制带来的涨价逻辑等),两者均为 值得博取中长线收益的方向。
权益信心重新凝聚的背景下,债市再度面对空头情绪的挑战。与股市定价情形相似,盘前特朗普超预期的TACO 式推文,同样打乱了债市的恢复节奏,调休日的快牛行情被迅速终结,10 年、30 年国债收益率普遍跳空上行开盘,其中活跃券上行幅度可达到1.5-2.0bp。随后,股市进入短暂的抛压释放阶段,债市相应迎来喘息窗口,中长端利率纷纷向前收靠拢。午后,权益资产的强势反弹再次触发了“股债跷跷板”效应,多头信心逐步瓦解,中长久期收益率开始加速上行,尾盘10 年、3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收于1.76%、2.11%,较前一日上行1.8bp、3.0bp。
尽管长端调整幅度较为显著,但在资金宽松的背景下,短端资产、票息资产受到的影响较为可控。10 月11日、13 日并无逆回购到期,不过央行仍分别进行了1160、1378 亿元的资金投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跨季呵护集中到期后的流动性缺口,资金面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定价结果来看,非银隔夜利率虽开于1.48-1.50%,但自10 点后迅速回落至1.35-1.43%水平,午后倘若抵押资产为利率债,最低价格甚至可达到1.30%。全天加权,R001、R007 分别为1.36%、1.48%,基本接近今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资金较为宽松的环境下,3 年内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多在1bp 以内,部分普信债收益率逆势下行,市场再度将票息策略作为避险港湾。
随着关税2.0 的定价影响力快速由盛转衰,10 月的债市行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市场可能存在三条主线值得密切关注:一是央行是否会重启买债操作,虽然9 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明细中,国债买卖细项依旧为零,然而一旦债市进入超调状态,央行购债或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二是债基赎回费问题,目前新规落地进程或推演至监管审核市场反馈方案的阶段,距离正式稿出炉可能不会太远;三是新一轮的大国博弈,尽管特朗普又一次释放“善意烟雾弹”,且中方并没有立即给与100%关税的正式回击,但在稀土、大豆、关税、高精尖技术品等关键问题上,中美仍处于博弈阶段,这也意味着当前貌似缓和的状态随时可能会被打破。
与此同时,从机构行为视角观察,四季度部分资金可能仍有跨年前的兑现诉求。一方面,债市净成交数据反映,调休日(11 日)长债的博弈盘主要是券商自营、理财、外资行等机构,银行类机构或更多地借助反弹机会陆续止盈;13 日经纪商成交势力结构同样反映,全国性银行依然是中长久期品种的主要卖盘。另一方面,第三方基金净申赎数据显示,13 日理财子、银行自营、保险、券商等机构的净赎回力度均在滚动1 年70%分位数左右或以上,其中虽有季初冲量资金流出的影响,但或也夹杂这部分机构的离场诉求。综合来看,在10 月债市发展方向明朗以前,谨慎的情绪可能仍占上峰。
国内商品市场整体表现偏弱。仅贵金属延续强势,沪银、沪金分别上涨2.84%和1.99%。工业金属则普遍回调,沪铜、沪铝分别下跌2.06%和0.97%。“反内卷”相关品种多数走低,仅铁矿石、工业硅微涨1.1%和0.9%;玻璃、生猪、多晶硅跌幅居前,分别下跌3.7%、2.9%和2.4%。
资金流向指向避险情绪占主导的逻辑。贵金属板块单日净流入高达85 亿元,其中沪银获资金追捧超45 亿元,沪金紧随其后,流入39 亿元。与此同时,工业品普遍遭遇资金撤离。有色金属板块净流出超20 亿元,其中沪铜净流出13 亿元;黑色产业链及石油板块亦录得净流出,显示资金在宏观风险升温背景下,正加速从风险资产向避险资产切换。
在宏观利空叠加基本面疲弱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品种价格持续承压。生猪期货领跌,气温较高、节后消费惯性回落,叠加节前压栏猪源集中出栏,供需错配加剧,10 月上旬36 个城市平均猪肉零售价旬度环比下跌0.23%,短期难改弱势。玻璃期货亦大幅下挫,主要受厂库库存快速回升拖累,截至10 月9 日,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环比增加5.85%。
当前商品市场的交易主线或暂时从国内的“反内卷”政策,切换至由中美贸易摩擦主导的宏观避险逻辑。
贵金属或将继续受益于避险情绪和降息预期的双重支撑,而工业品则面临风险偏好下降的压力。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10-13
除了市场对关税威胁脱敏&稳市预期以外,美方态度的弱化也是核心因素之一。昨日晚间,万斯表示“特朗普愿意与中国进行理性谈判。”特朗普随后发文称“不要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强化了今日的TACO 逻辑。
板块方面,市场修复主要围绕半导体和稀土两条主线,以及核电和军工两条辅线展开。主线方面,半导体低开后迅速修复,自主可控是关键词,晶圆代工、光刻机、EDA 等“卡脖子”环节涨幅领先;稀土指数则是高开,随后持续走强,作为高科技&军工领域的必需品,我国在稀土冶炼技术的垄断地位和近期的出口管制升级,强化了市场对稀土在大国博弈中重要性的认识。辅线方面,核电和军工板块自身的逻辑与贸易摩擦关系不大,低开属于市场错杀,叠加产业逻辑明确(核电BEST 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军工在五年计划末期存在订单释放预期),推动行情走强。
港股方面,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分别下跌1.52%和1.82%,美元走强成为港股行情的掣肘,同时港股受外资影响更大,体现出外资对中美摩擦升级的态度可能相对悲观。南向资金净流入198 亿元(港元,下同),其中华虹半导体净流入13.48 亿元,自主可控逻辑受到资金青睐。而阿里巴巴净流出16.24 亿元,经历了9 月的持续大幅净流入后,资金态度由追涨转变为兑现。
后续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适当弱化对TACO 交易的关注。今日指数基本收复低开的“失地”, TACO 交易的线索可能已被定价。同时,指数基本触及上周五大跌后的位置,没有提供更多的前瞻信息。上周五的大跌是否动摇了资金对牛市的信心?这个问题在今日并未被回答,需要根据后续行情来判断,市场可能会寻找新的线索。
二是增强对板块轮动的关注。中美摩擦升级时,半导体和稀土是公认的利好板块,也是其迅速走强的原因。
不过,这也意味着这些交易型资金成为板块内部的获利盘,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兑现收益的倾向,由此推升板块轮动的可能性。
哪些板块可能成为轮动的选项?其一,市场可能提前博弈中美关系修复,AI(技术制裁缓和)、储能(美国“抢装”逻辑)和出口链(工程机械、消费电子、家电、纺服等)可能受到关注。其二,创新药和游戏行情受到冲击,但其产权交易的性质并不受关税影响,10 月底以前三季报业绩公布时,市场或将检验其出海逻辑的成色。
其三,周期板块从9 月底以来相对较强的行情仍在延续,化工、钢铁、煤炭相关品种共有望吸引资金流入。当然,对于能够承受波动的资金而言,科技产业叙事持续推进,工业有色中长期逻辑明确(稀土的战略价值、铜的供需缺口&美联储降息& AI 模型训练的电力需求、钴由刚果民主共和国出口配额制带来的涨价逻辑等),两者均为 值得博取中长线收益的方向。
权益信心重新凝聚的背景下,债市再度面对空头情绪的挑战。与股市定价情形相似,盘前特朗普超预期的TACO 式推文,同样打乱了债市的恢复节奏,调休日的快牛行情被迅速终结,10 年、30 年国债收益率普遍跳空上行开盘,其中活跃券上行幅度可达到1.5-2.0bp。随后,股市进入短暂的抛压释放阶段,债市相应迎来喘息窗口,中长端利率纷纷向前收靠拢。午后,权益资产的强势反弹再次触发了“股债跷跷板”效应,多头信心逐步瓦解,中长久期收益率开始加速上行,尾盘10 年、30 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分别收于1.76%、2.11%,较前一日上行1.8bp、3.0bp。
尽管长端调整幅度较为显著,但在资金宽松的背景下,短端资产、票息资产受到的影响较为可控。10 月11日、13 日并无逆回购到期,不过央行仍分别进行了1160、1378 亿元的资金投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跨季呵护集中到期后的流动性缺口,资金面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定价结果来看,非银隔夜利率虽开于1.48-1.50%,但自10 点后迅速回落至1.35-1.43%水平,午后倘若抵押资产为利率债,最低价格甚至可达到1.30%。全天加权,R001、R007 分别为1.36%、1.48%,基本接近今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值。资金较为宽松的环境下,3 年内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多在1bp 以内,部分普信债收益率逆势下行,市场再度将票息策略作为避险港湾。
随着关税2.0 的定价影响力快速由盛转衰,10 月的债市行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市场可能存在三条主线值得密切关注:一是央行是否会重启买债操作,虽然9 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明细中,国债买卖细项依旧为零,然而一旦债市进入超调状态,央行购债或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二是债基赎回费问题,目前新规落地进程或推演至监管审核市场反馈方案的阶段,距离正式稿出炉可能不会太远;三是新一轮的大国博弈,尽管特朗普又一次释放“善意烟雾弹”,且中方并没有立即给与100%关税的正式回击,但在稀土、大豆、关税、高精尖技术品等关键问题上,中美仍处于博弈阶段,这也意味着当前貌似缓和的状态随时可能会被打破。
与此同时,从机构行为视角观察,四季度部分资金可能仍有跨年前的兑现诉求。一方面,债市净成交数据反映,调休日(11 日)长债的博弈盘主要是券商自营、理财、外资行等机构,银行类机构或更多地借助反弹机会陆续止盈;13 日经纪商成交势力结构同样反映,全国性银行依然是中长久期品种的主要卖盘。另一方面,第三方基金净申赎数据显示,13 日理财子、银行自营、保险、券商等机构的净赎回力度均在滚动1 年70%分位数左右或以上,其中虽有季初冲量资金流出的影响,但或也夹杂这部分机构的离场诉求。综合来看,在10 月债市发展方向明朗以前,谨慎的情绪可能仍占上峰。
国内商品市场整体表现偏弱。仅贵金属延续强势,沪银、沪金分别上涨2.84%和1.99%。工业金属则普遍回调,沪铜、沪铝分别下跌2.06%和0.97%。“反内卷”相关品种多数走低,仅铁矿石、工业硅微涨1.1%和0.9%;玻璃、生猪、多晶硅跌幅居前,分别下跌3.7%、2.9%和2.4%。
资金流向指向避险情绪占主导的逻辑。贵金属板块单日净流入高达85 亿元,其中沪银获资金追捧超45 亿元,沪金紧随其后,流入39 亿元。与此同时,工业品普遍遭遇资金撤离。有色金属板块净流出超20 亿元,其中沪铜净流出13 亿元;黑色产业链及石油板块亦录得净流出,显示资金在宏观风险升温背景下,正加速从风险资产向避险资产切换。
在宏观利空叠加基本面疲弱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品种价格持续承压。生猪期货领跌,气温较高、节后消费惯性回落,叠加节前压栏猪源集中出栏,供需错配加剧,10 月上旬36 个城市平均猪肉零售价旬度环比下跌0.23%,短期难改弱势。玻璃期货亦大幅下挫,主要受厂库库存快速回升拖累,截至10 月9 日,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环比增加5.85%。
当前商品市场的交易主线或暂时从国内的“反内卷”政策,切换至由中美贸易摩擦主导的宏观避险逻辑。
贵金属或将继续受益于避险情绪和降息预期的双重支撑,而工业品则面临风险偏好下降的压力。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刘郁/谢瑞鸿 日期:2025-10-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