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进出口数据点评:硝烟再起 外贸逆势突围
股票资讯
阅读:16
2025-10-15 18:10:12
评论:0
事项:
10 月13 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出口数据。我国9 月出口(以美元计价,后同)同比增长8.3%,进口增长7.4%,贸易顺差904.5 亿美元。1-8 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进口下降1.1%,贸易顺差8750.8 亿美元。
评论:
出口超预期,节日需求与低基数共振
9 月出口商品规模为3285.7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8.3%,较8 月的4.4%提升3.9 个百分点,高于一致预期5.6%的水平。
从季节性规律看,9 月历来是出口高峰期,主要受欧美年末购物旺季(黑五+圣诞节)带动,海外订单集中释放,形成“节日效应”。此外,去年9 月受两次台风相继登陆长三角、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合同谈判等多重因素扰动,出口节奏一度放缓、基数偏低;叠加今年中秋假期错位(9 月工作日较去年多2 天),带来的生产与发运节奏前移,共同推升了当月出口增速,存在“基数效应”。
总体上看,节日需求释放与基数效应叠加,助力三季度我国外贸实现平稳收官。
从外需来看,全球制造业虽有企稳迹象,但外需恢复基础仍不稳固。主要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仍处于收缩区间,美日欧PMI 普遍位于荣枯线下方,但底部企稳信号逐渐增强。美国制造业PMI 连续两个月回升,反映全球制造业周期或正在经历早期复苏阶段;东盟PMI 维持上行态势,新兴市场需求韧性凸显,为我国出口提供一定支撑。
9 月以来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持续回落,由9 月初的1149 降至10 月10 日的1014.78,累计下跌近12%,创近半年新低。运价下行一方面反映全球外需恢复节奏偏缓(需求偏缓),另一方面也体现运力扩张与航线恢复带来的价格走势(供给充足)。出口环境仍将承压,但随着物流成本下降,企业利润空间有望获得一定修复。
出口结构升级延续,高端制造与新兴市场共振
除季节因素以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成效不可忽视。商品结构方面,9 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较上月提升0.2%。高附加值品类继续领跑,结构升级特征显著。集成电路、船舶、汽车、通用机械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2.7%、42.7%、10.9%和24.8%,成为拉动整体出口的主要力量。船舶与汽车出口延续高景气,反映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新能源出海领域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稀土出口呈现“量缩价涨”格局。9 月出口约4 千吨,出口数量连续三个月下降,但出口金额近6 千万美元,同比大增97%,反映战略资源价格弹性与议价能力显著增强。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出口版图“由西向南”。9 月我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大增56.4%,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5.6%,对印度出口增速亦达14.4%,显示南亚市场需求正在稳步扩容。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制造的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出口重心“由西向南”转移趋势更加明确。
9 月受季节性节日采购影响,对发达经济体出口边际改善。对美出口同比降幅收窄,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4.2%,体现年末备货需求阶段性回升。
我们认为,中国出口的市场格局正在加速由“单一依赖”向“多元平衡”转变。对美出口占比已由2024年底的约14%降至当前的10%左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而代之成为增量来源。市场多元化与产品升级正形成良性互动——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供应链核心”,中国外贸结构正由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升。
进口修复势头延续,内需结构性回暖
9 月我国进口累计同比降幅收窄至-1.1%,其中单月同比增长7.4%,修复幅度超预期。进口规模升至2381亿美元,创年内新高,明显好于此前的疲弱格局。
从趋势上看,进口同比已从上半年的持续负增长(最低为-4.3%)转为连续回升,反映内需动能正在逐步修复,企业补库与生产活动同步改善。前期的政策托底、制造业回稳及能源、农产品采购增加,共同支撑了进口回升。
从结构上看,9 月进口增长的主动力主要来自高技术设备与关键资源。分品类来看,飞机、铜矿砂与集成电路成为拉动当月进口的核心品种,分别同比增长48.4%、13.9%和8.4%,合计贡献度居前。与国内航空运输及民航制造业补库存相关,也一定程度反映出高端资本品需求的恢复。
铜矿砂与天然合成橡胶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显示制造业活动有所修复,对原材料补库意愿增强。集成电路进口延续正增长态势,同比上升8.8%,或与下游电子产业链备货和智能终端新一轮迭代周期有关。
能源与农产品进口仍偏弱。原油、铁矿石及大豆进口分别同比下降15.1%、6.2%和8.9%,体现出内需复苏仍处不均衡阶段。
贸易战硝烟再起,外贸韧性托起基本盘
中美摩擦再起,筹码博弈升温,外贸前景蒙上阴影。近期,中美经贸摩擦再度升温,政策“火药味”明显加重。原本定于10 月底APEC 期间举行的中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被视为双方关系阶段性修复的窗口,但就在会议前夕,美方密集出招、频频加码,显然意在“抬高谈判筹码”。
9 月29 日,美国商务部推出所谓“50%穿透规则”,将出口管制从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延伸至其全球范围内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实质上将合规成本外溢至所有与中国企业有往来的全球合作伙伴,增加跨国企业的交易不确定性。10 月3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启动301 调查,并计划自10 月14 日起分阶段对中国籍或中国运营的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9 日,美国财政部又以“规避伊朗石油制裁”为由,将山东金诚石化等16 家中国企业及个人列入制裁清单,冻结资产。
面对外部压力,我国反应迅速亮出三张“反制牌”,一是强化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约束,对高端芯片与军事潜能相关领域实行逐案审批,并引入“0.1%规则”;二是宣布对美国籍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三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启动反垄断立案调查,切入其在华高市占率的关键痛点。
我们认为,中美关系当前仍处于“试探与再平衡”的阶段,摩擦虽难在短期内完全平息,但理性回旋空间依然存在。政治噪音已有边际改善迹象——10 月12 日晚间,美国副总统万斯在采访中释放缓和信号,强调“总统愿意与中国进行理性谈判”,并表示“希望不必动用所有筹码”,特朗普态度也有所软化。市场普遍解读此举为美方在APEC 会晤前的阶段性“放风”,意在为后续磋商预留谈判空间。
从历史经验看,美方的高调施压往往具有较强的谈判意味,更多是“抬价”而非“决裂”。在此背景下,9 月强劲外贸数据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出口韧性成为缓冲中美博弈的重要变量,也为后续外部环境改善提供了现实支撑。
总结看,摩擦高位博弈,理性窗口仍在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中美摩擦短期内仍将维持高博弈强度,虽对外贸情绪与企业预期形成一定扰动,但“斗而不破”仍是基本格局,无需过度悲观。特朗普宣布的100%关税措施大概率难以实质落地——无论从执行可行性还是政策震慑力来看,关税工具的边际效用已明显递减。
展望四季度,我们认为我国外贸将延续“稳中趋缓、结构优化”的运行态势。一方面,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尤其是11-12 月)将压低出口同比增速;叠加外需恢复仍偏温和、地缘摩擦反复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出口短期承压难免。但另一方面,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具韧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活跃,高技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出口保持高景气,结构性亮点仍将延续。因此研判,四季度外贸增速或小幅回落,但量稳质升格局不变。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下滑。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邵兴宇/田地/董德志 日期:2025-10-15
10 月13 日,海关总署发布进出口数据。我国9 月出口(以美元计价,后同)同比增长8.3%,进口增长7.4%,贸易顺差904.5 亿美元。1-8 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进口下降1.1%,贸易顺差8750.8 亿美元。
评论:
出口超预期,节日需求与低基数共振
9 月出口商品规模为3285.7 亿美元,同比增速为8.3%,较8 月的4.4%提升3.9 个百分点,高于一致预期5.6%的水平。
从季节性规律看,9 月历来是出口高峰期,主要受欧美年末购物旺季(黑五+圣诞节)带动,海外订单集中释放,形成“节日效应”。此外,去年9 月受两次台风相继登陆长三角、美国东海岸码头工人合同谈判等多重因素扰动,出口节奏一度放缓、基数偏低;叠加今年中秋假期错位(9 月工作日较去年多2 天),带来的生产与发运节奏前移,共同推升了当月出口增速,存在“基数效应”。
总体上看,节日需求释放与基数效应叠加,助力三季度我国外贸实现平稳收官。
从外需来看,全球制造业虽有企稳迹象,但外需恢复基础仍不稳固。主要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仍处于收缩区间,美日欧PMI 普遍位于荣枯线下方,但底部企稳信号逐渐增强。美国制造业PMI 连续两个月回升,反映全球制造业周期或正在经历早期复苏阶段;东盟PMI 维持上行态势,新兴市场需求韧性凸显,为我国出口提供一定支撑。
9 月以来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持续回落,由9 月初的1149 降至10 月10 日的1014.78,累计下跌近12%,创近半年新低。运价下行一方面反映全球外需恢复节奏偏缓(需求偏缓),另一方面也体现运力扩张与航线恢复带来的价格走势(供给充足)。出口环境仍将承压,但随着物流成本下降,企业利润空间有望获得一定修复。
出口结构升级延续,高端制造与新兴市场共振
除季节因素以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成效不可忽视。商品结构方面,9 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1%,较上月提升0.2%。高附加值品类继续领跑,结构升级特征显著。集成电路、船舶、汽车、通用机械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2.7%、42.7%、10.9%和24.8%,成为拉动整体出口的主要力量。船舶与汽车出口延续高景气,反映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与新能源出海领域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稀土出口呈现“量缩价涨”格局。9 月出口约4 千吨,出口数量连续三个月下降,但出口金额近6 千万美元,同比大增97%,反映战略资源价格弹性与议价能力显著增强。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出口版图“由西向南”。9 月我国对非洲出口同比大增56.4%,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5.6%,对印度出口增速亦达14.4%,显示南亚市场需求正在稳步扩容。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制造的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出口重心“由西向南”转移趋势更加明确。
9 月受季节性节日采购影响,对发达经济体出口边际改善。对美出口同比降幅收窄,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4.2%,体现年末备货需求阶段性回升。
我们认为,中国出口的市场格局正在加速由“单一依赖”向“多元平衡”转变。对美出口占比已由2024年底的约14%降至当前的10%左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而代之成为增量来源。市场多元化与产品升级正形成良性互动——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供应链核心”,中国外贸结构正由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升。
进口修复势头延续,内需结构性回暖
9 月我国进口累计同比降幅收窄至-1.1%,其中单月同比增长7.4%,修复幅度超预期。进口规模升至2381亿美元,创年内新高,明显好于此前的疲弱格局。
从趋势上看,进口同比已从上半年的持续负增长(最低为-4.3%)转为连续回升,反映内需动能正在逐步修复,企业补库与生产活动同步改善。前期的政策托底、制造业回稳及能源、农产品采购增加,共同支撑了进口回升。
从结构上看,9 月进口增长的主动力主要来自高技术设备与关键资源。分品类来看,飞机、铜矿砂与集成电路成为拉动当月进口的核心品种,分别同比增长48.4%、13.9%和8.4%,合计贡献度居前。与国内航空运输及民航制造业补库存相关,也一定程度反映出高端资本品需求的恢复。
铜矿砂与天然合成橡胶进口保持较快增长,显示制造业活动有所修复,对原材料补库意愿增强。集成电路进口延续正增长态势,同比上升8.8%,或与下游电子产业链备货和智能终端新一轮迭代周期有关。
能源与农产品进口仍偏弱。原油、铁矿石及大豆进口分别同比下降15.1%、6.2%和8.9%,体现出内需复苏仍处不均衡阶段。
贸易战硝烟再起,外贸韧性托起基本盘
中美摩擦再起,筹码博弈升温,外贸前景蒙上阴影。近期,中美经贸摩擦再度升温,政策“火药味”明显加重。原本定于10 月底APEC 期间举行的中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被视为双方关系阶段性修复的窗口,但就在会议前夕,美方密集出招、频频加码,显然意在“抬高谈判筹码”。
9 月29 日,美国商务部推出所谓“50%穿透规则”,将出口管制从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延伸至其全球范围内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实质上将合规成本外溢至所有与中国企业有往来的全球合作伙伴,增加跨国企业的交易不确定性。10 月3 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启动301 调查,并计划自10 月14 日起分阶段对中国籍或中国运营的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9 日,美国财政部又以“规避伊朗石油制裁”为由,将山东金诚石化等16 家中国企业及个人列入制裁清单,冻结资产。
面对外部压力,我国反应迅速亮出三张“反制牌”,一是强化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约束,对高端芯片与军事潜能相关领域实行逐案审批,并引入“0.1%规则”;二是宣布对美国籍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三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启动反垄断立案调查,切入其在华高市占率的关键痛点。
我们认为,中美关系当前仍处于“试探与再平衡”的阶段,摩擦虽难在短期内完全平息,但理性回旋空间依然存在。政治噪音已有边际改善迹象——10 月12 日晚间,美国副总统万斯在采访中释放缓和信号,强调“总统愿意与中国进行理性谈判”,并表示“希望不必动用所有筹码”,特朗普态度也有所软化。市场普遍解读此举为美方在APEC 会晤前的阶段性“放风”,意在为后续磋商预留谈判空间。
从历史经验看,美方的高调施压往往具有较强的谈判意味,更多是“抬价”而非“决裂”。在此背景下,9 月强劲外贸数据的发布可谓恰逢其时,出口韧性成为缓冲中美博弈的重要变量,也为后续外部环境改善提供了现实支撑。
总结看,摩擦高位博弈,理性窗口仍在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中美摩擦短期内仍将维持高博弈强度,虽对外贸情绪与企业预期形成一定扰动,但“斗而不破”仍是基本格局,无需过度悲观。特朗普宣布的100%关税措施大概率难以实质落地——无论从执行可行性还是政策震慑力来看,关税工具的边际效用已明显递减。
展望四季度,我们认为我国外贸将延续“稳中趋缓、结构优化”的运行态势。一方面,去年同期高基数效应(尤其是11-12 月)将压低出口同比增速;叠加外需恢复仍偏温和、地缘摩擦反复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出口短期承压难免。但另一方面,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具韧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活跃,高技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出口保持高景气,结构性亮点仍将延续。因此研判,四季度外贸增速或小幅回落,但量稳质升格局不变。
风险提示
海外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下滑。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邵兴宇/田地/董德志 日期:2025-10-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