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物价数据点评:促消费对CPI形成支撑作用 低基数推动PPI同比降幅收窄
股票资讯
阅读:12
2025-10-16 21:43:44
评论:0
事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5 年9 月,CPI 同比下降0.3%,上月为下降0.4%,1-9 月CPI累计同比下降0.1%;9 月PPI 同比下降2.3%,上月为下降2.9%,1-9 月PPI 累计同比下降2.8%。
基本观点:9 月CPI 环比季节性上升,同比降幅略有收窄,主要是受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当月家电、手机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带动,同时,近期国际金价大幅上涨也有一定拉动作用。这抵消了当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扩大的影响,带动整体CPI 同比降幅收窄,也是当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反映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 同比升至1.0%的主要原因。整体上,当前国内物价水平稳中偏弱,这也为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9 月PPI 环比延续持平,背后是尽管国际原油价格企稳、铜价上扬,但国内需求仍不足,且反内卷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减弱,国内主导商品价格整体表现偏弱。同时,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价格也继续承压。
9 月PPI 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基数走低。
具体来看:
一、9 月CPI 环比季节性上升,同比降幅略有收窄,主要是受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当月家电、手机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带动,同时,近期国际金价大幅上涨也有一定拉动作用。这抵消了当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扩大的影响,带动整体CPI 同比降幅收窄,也是当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反映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 同比升至1.0%的主要原因。整体上,当前国内物价水平稳中偏弱,这也为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
具体来看,9 月CPI 环比上升0.1%,符合季节性规律,涨幅低于过去10 年历史平均水平,显示当前物价上涨动能偏弱;9 月CPI 同比为-0.3%,降幅较上月收窄0.1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当月家电、手机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带动。数据显示,9 月家用器具、通讯工具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6%和0.1%,同比涨幅分别扩大0.9 和0.7 个百分点,达到5.5%和1.5%。另外,9 月国际金价涨幅加大,带动金饰品价格同比上涨42.1%,涨幅比上月扩大5 个百分点。以上因素带动整体工业消费品价格加快上涨,是当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反映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 同比升至1.0%,较上月加快0.1 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
其他方面,上年同期食品价格基数仍然偏高,加之今年9 月蔬菜、猪肉、水果等主要食品价格走势相对平稳,导致当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略有扩大,达到-4.4%,是当月CPI 同比继续处于负值的主要原因。7月以来反内卷持续推进,9 月汽车“价格战”继续受到约束,当月交通工具价格环比小幅下降0.1%,降幅明显低于6 月之前,交通工具价格同比降幅继续处于1.9%的近期偏低水平。9 月暑期过后服务消费降温,加之中秋节错月,带动居民出行和文娱价格环比下行明显,但由于去年同期价格基数偏低,9 月服务价格同比增速继续保持在0.6%。
整体上看,年初以来物价水平偏低态势在延续,CPI 同比持续在零值附近徘徊,核心CPI 同比也持续处于低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楼市调整已逾4 年,居民财富持续“缩水”,消费信心不足;另外,上半年外部环境波动加剧,国际原油价格显著下跌,也在向国内CPI 传导——9 月交通燃料价格同比降幅收窄1.1 个百分点,但仍为-6.0%的大幅下降状态。当前物价走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于,以旧换新政策发力下,近期汽车、家电、手机等商品价格同比数据上行势头较为明显。
往后看,去年10 月食品价格基数转为下行,尽管当前食品价格走势偏弱,今年10 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仍将有所收窄。不过,去年10 月国际原油价格触底回升,加之当前国际油价走势低迷,预计今年10 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同比降幅有望转为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期政策动向上看,反内卷、促消费对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价格的支撑作用在10 月有望延续,而服务价格同比涨幅或将有所回落。综合以上,我们预计在上年同期基数下沉、促消费政策效应显现等带动下,10 月CPI 同比有望升至0.1%左右。
后期伴随上年同期物价基数显著下沉,加之包括以旧换新等在内的稳增长政策会进一步发力,CPI 同比会脱离零值附近,有望在年底前升至0.5%至1.0%区间。总体上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偏低格局会延续。这也为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即当前无需过早过度担心需求刺激政策引发高通胀问题。
二、9 月PPI 环比延续持平,背后是尽管国际原油价格企稳、铜价上扬,但国内需求仍不足,且反内卷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减弱,国内主导商品价格整体表现偏弱。同时,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价格也继续承压。9 月PPI 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基数走低。
9 月PPI 环比延续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月收窄0.6 个百分点,主因上年同期基数走低。环比来看,9 月国际原油价格企稳,铜价明显上扬,但国内商品价格整体表现偏弱,拖累PPI 环比延续持平。
背后是国内投资、消费需求仍不足,且反内卷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9 月反内卷相关商品价格走势分化,其中,煤炭价格环比上涨,水泥价格总体回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从外,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价格继续承压,9 月木材加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PPI 环比均有所下跌。
分大类看,9 月生产资料PPI 环比持平,涨幅较上月回落0.1 个百分点,同比受基数走低拉动,跌幅较上月收窄0.8 个百分点至-2.4%。当月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价格环比涨幅均有所回落,同比降幅均有所收窄。其中,采掘工业环比涨1.2%(前值1.3%),原材料工业环比持平(前值0.2%),加工工业环比跌0.1%(前值0.0%)。生活资料方面,9 月生活资料PPI 环比下跌0.2%,跌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跌1.7%,跌幅与上月持平。当月衣着价格环比持平(前值0.0%),一般日用品价格环比改善,上涨0.2%(前值-0.2%),但食品价格环比转跌0.1%(前值0.1%),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跌幅扩大至-0.4%(前值-0.3%)。9 月生活资料价格延续弱势运行,显示终端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
整体上看,近两个月PPI 同比降幅明显收窄,一方面是上年同期基数大幅下沉,另一方面是反内卷和促消费对部分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拉动作用,这是近两个月PPI 环比止跌的主要原因。往后看,在反内卷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减弱的同时,近期外部经贸环境波动也在对国内工业品价格带来新的下行压力。
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10 月以来,尽管铜价继续上扬,但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总体上看,预计10 月PPI 环比仍将在持平附近。加之去年10 月开始PPI 基数稳中有升,我们判断10 月PPI 同比降幅收窄势头将明显放缓,预计同比降幅将在-2.2%左右,年底转正的难度很大。总体上看,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实现趋势性止跌回稳、居民消费信心回升之前,PPI 仍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反内卷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 机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研究员:冯琳 日期:2025-10-16
基本观点:9 月CPI 环比季节性上升,同比降幅略有收窄,主要是受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当月家电、手机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带动,同时,近期国际金价大幅上涨也有一定拉动作用。这抵消了当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扩大的影响,带动整体CPI 同比降幅收窄,也是当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反映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 同比升至1.0%的主要原因。整体上,当前国内物价水平稳中偏弱,这也为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9 月PPI 环比延续持平,背后是尽管国际原油价格企稳、铜价上扬,但国内需求仍不足,且反内卷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减弱,国内主导商品价格整体表现偏弱。同时,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价格也继续承压。
9 月PPI 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基数走低。
具体来看:
一、9 月CPI 环比季节性上升,同比降幅略有收窄,主要是受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当月家电、手机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带动,同时,近期国际金价大幅上涨也有一定拉动作用。这抵消了当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扩大的影响,带动整体CPI 同比降幅收窄,也是当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反映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 同比升至1.0%的主要原因。整体上,当前国内物价水平稳中偏弱,这也为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
具体来看,9 月CPI 环比上升0.1%,符合季节性规律,涨幅低于过去10 年历史平均水平,显示当前物价上涨动能偏弱;9 月CPI 同比为-0.3%,降幅较上月收窄0.1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当月家电、手机价格同比涨幅扩大带动。数据显示,9 月家用器具、通讯工具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6%和0.1%,同比涨幅分别扩大0.9 和0.7 个百分点,达到5.5%和1.5%。另外,9 月国际金价涨幅加大,带动金饰品价格同比上涨42.1%,涨幅比上月扩大5 个百分点。以上因素带动整体工业消费品价格加快上涨,是当月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能源价格、更能反映基本物价水平的核心CPI 同比升至1.0%,较上月加快0.1 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
其他方面,上年同期食品价格基数仍然偏高,加之今年9 月蔬菜、猪肉、水果等主要食品价格走势相对平稳,导致当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略有扩大,达到-4.4%,是当月CPI 同比继续处于负值的主要原因。7月以来反内卷持续推进,9 月汽车“价格战”继续受到约束,当月交通工具价格环比小幅下降0.1%,降幅明显低于6 月之前,交通工具价格同比降幅继续处于1.9%的近期偏低水平。9 月暑期过后服务消费降温,加之中秋节错月,带动居民出行和文娱价格环比下行明显,但由于去年同期价格基数偏低,9 月服务价格同比增速继续保持在0.6%。
整体上看,年初以来物价水平偏低态势在延续,CPI 同比持续在零值附近徘徊,核心CPI 同比也持续处于低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楼市调整已逾4 年,居民财富持续“缩水”,消费信心不足;另外,上半年外部环境波动加剧,国际原油价格显著下跌,也在向国内CPI 传导——9 月交通燃料价格同比降幅收窄1.1 个百分点,但仍为-6.0%的大幅下降状态。当前物价走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于,以旧换新政策发力下,近期汽车、家电、手机等商品价格同比数据上行势头较为明显。
往后看,去年10 月食品价格基数转为下行,尽管当前食品价格走势偏弱,今年10 月食品CPI 同比降幅仍将有所收窄。不过,去年10 月国际原油价格触底回升,加之当前国际油价走势低迷,预计今年10 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同比降幅有望转为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期政策动向上看,反内卷、促消费对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价格的支撑作用在10 月有望延续,而服务价格同比涨幅或将有所回落。综合以上,我们预计在上年同期基数下沉、促消费政策效应显现等带动下,10 月CPI 同比有望升至0.1%左右。
后期伴随上年同期物价基数显著下沉,加之包括以旧换新等在内的稳增长政策会进一步发力,CPI 同比会脱离零值附近,有望在年底前升至0.5%至1.0%区间。总体上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偏低格局会延续。这也为四季度货币、财政政策持续加力促消费、有力对冲外部波动提供了充分空间,即当前无需过早过度担心需求刺激政策引发高通胀问题。
二、9 月PPI 环比延续持平,背后是尽管国际原油价格企稳、铜价上扬,但国内需求仍不足,且反内卷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减弱,国内主导商品价格整体表现偏弱。同时,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价格也继续承压。9 月PPI 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基数走低。
9 月PPI 环比延续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月收窄0.6 个百分点,主因上年同期基数走低。环比来看,9 月国际原油价格企稳,铜价明显上扬,但国内商品价格整体表现偏弱,拖累PPI 环比延续持平。
背后是国内投资、消费需求仍不足,且反内卷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9 月反内卷相关商品价格走势分化,其中,煤炭价格环比上涨,水泥价格总体回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从外,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价格继续承压,9 月木材加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PPI 环比均有所下跌。
分大类看,9 月生产资料PPI 环比持平,涨幅较上月回落0.1 个百分点,同比受基数走低拉动,跌幅较上月收窄0.8 个百分点至-2.4%。当月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价格环比涨幅均有所回落,同比降幅均有所收窄。其中,采掘工业环比涨1.2%(前值1.3%),原材料工业环比持平(前值0.2%),加工工业环比跌0.1%(前值0.0%)。生活资料方面,9 月生活资料PPI 环比下跌0.2%,跌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跌1.7%,跌幅与上月持平。当月衣着价格环比持平(前值0.0%),一般日用品价格环比改善,上涨0.2%(前值-0.2%),但食品价格环比转跌0.1%(前值0.1%),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跌幅扩大至-0.4%(前值-0.3%)。9 月生活资料价格延续弱势运行,显示终端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
整体上看,近两个月PPI 同比降幅明显收窄,一方面是上年同期基数大幅下沉,另一方面是反内卷和促消费对部分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拉动作用,这是近两个月PPI 环比止跌的主要原因。往后看,在反内卷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减弱的同时,近期外部经贸环境波动也在对国内工业品价格带来新的下行压力。
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10 月以来,尽管铜价继续上扬,但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总体上看,预计10 月PPI 环比仍将在持平附近。加之去年10 月开始PPI 基数稳中有升,我们判断10 月PPI 同比降幅收窄势头将明显放缓,预计同比降幅将在-2.2%左右,年底转正的难度很大。总体上看,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实现趋势性止跌回稳、居民消费信心回升之前,PPI 仍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反内卷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 机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研究员:冯琳 日期:2025-10-16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