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精神学习暨《“十五五”规划》系列报告二:坚持高质量发展 续写奇迹新篇章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0-24 12:49:48 评论:0
  事件:

      10 月22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核心观点:

      本次公报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科技+提振内需”的双政策主线,是当前高质量发展基调的一脉相承、纵深推进,既体现了当前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体现了中央久久为功、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定力。

      从会议部署的任务来看,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第二位调整为第一位,科技创新调整为第二位,表明下一阶段更看重科技创新如何与产业发展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第九位调整为第五位,重要性显著提升,指向在大国博弈的惊涛骇浪中,势必要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全会还提到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短期目标嵌套在长期规划之内,既是对当前稳定经济增速、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的体现,“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也将为“十五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一、二十届四中全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对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发展环境所做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定调,二十届四中全会延续了二十大报告中的定调,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更强调当前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同时,公报也强调了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国在制度、市场、产业、人才上依然具有长期优势。

      从主要目标来看,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提出7 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6 个目标来看,“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单列为第二个目标,其余改革开放、文明、民生、生态、治理5 个目标的顺序小幅调整,定调基本延续“十四五”时期的积极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进一步被强化为“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进一步体现了以安全发展保障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

      在本段最后,公报进一步强调了二〇三五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奋斗目标。我们在2025 年9 月28 日发表的报告《“十五五”规划的三条主线、五个猜想——系列报告一》中提到,为了给完成远景增长目标预留对冲空间,我们预计“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速的目标将维持在4.5%至5%区间,2026 年至2027 年经济目标或将继续稳定在5%左右。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会议具体提出了十二项重要部署,对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十二项部署的顺序出现了两个调整:

      第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从第二位调整为第一位,科技创新调整为第二位。不排除后续在年内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或者明年经两会审议后发布的《“十五五”规划》中,顺序再做出调整,但我们理解此次公报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第一位,更强调“十五五”时期看重科技创新进一步落地到产业,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攻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第九位调整为第五位,其重要性显著提升。2025 年7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并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面对少数国家的“脱钩断链”,中国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来反制,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治理体系改革,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变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势必能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二、“十五五”规划:科技、内需、开放

      回溯“十四五”规划,第一篇章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二、三和五章则分别论述科技创新、制造强国和数字经济,第四章聚焦扩大内需,前五章基本确定了“科技+内需”的双政策主线。“十五五”规划继续将产业升级与提振内需确立为了最重要的一组政策搭档,开放的重要性也显著大幅上升。

      2.1 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大国博弈同科技革命相互交织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次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主要目标。

      首先,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建设。一方面,会议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十五五”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另一方面,会议延续二十大报告指引,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聚焦高端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等领域,为发展实体经济,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重点方向。

      其次,保持制造业产值占比相对稳定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次会议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制造业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根基。

      它不仅是技术迭代的实践载体,更是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核心力量。保持制造业产值占GDP 比重维持稳定,有助于维持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提升制造业产值占比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从美国和德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业产值占比和基尼系数呈负相关关系。稳定制造业占比,可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避免收入差距扩大。

      再次,会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引领和变革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目前来看,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已向纵深推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也在进一步壮大,具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基础。中国庞大完善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孕育创新的深厚土壤,科技创新又可以在广袤的产业场景中加速成熟;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中国独有的“加速度”,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难以复制的国家竞争力优势。

      具体来看:一是,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和体系加快健全,我国全球创新指数在2024 年排名升到第11 位,是10 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二是,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24 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月均同比增速达到9.4%,2024 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三是,我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出口显著加快,2025 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速达到7.1%,其中出口高技术产品达到3.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对同期整体出口增长贡献率超过三成。

      2.2 内需:投资于物紧密结合投资于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内需方面,本次公报在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更加注重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走出低物价循环。

      近年来受外部循环走弱、国内新旧动能切换、人口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国内总需求偏弱,出现供过于求现象,导致物价偏低、企业盈利承压,并进一步制约需求侧,导致经济循环运行不畅。“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助于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具体方向上,公报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这意味着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推动更多资源服务于民生领域。

      需求侧方面,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等方式,更多促进居民消费。从我国社会公共福利支出占GDP 比重来看,近年占比从 2010 年的7%提升至 2023 年的 12%,但与发达国家20%-30%水平相比,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供给侧方面,在传统的生产性投资的基础上,注重加大民生性投资,补足国内供给侧短板,注重提升投资对消费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满足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产业竞争力,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此外,会议还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预计“十五五”期间,在规范不正当市场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加快劳动力、土地、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将推出具体改革措施。这有助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增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2.3 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本次会议将高水平对外开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从“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经历了从贸易规模扩张和放宽外资准入向制度型开放以及与国际通行规则深度对接的全面升级。“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经济发展也将进入新阶段,势必也要求我们以更大力度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我们认为“十五五”时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可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优化开放布局。包括(1)完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以及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多式联运枢纽,缩短中西部至沿海港口的物流时间。(2)提高沿边口岸的通关便利化程度。进一步优化通关服务,推动与毗邻国家的通关查验结果互认,提升沿边贸易效率。(3)拓展国内的区际互动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协同,形成“沿海研发、内陆制造、全球销售”的分工体系。

      二是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我国服务消费占GDP 比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也抑制了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具有必要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涉及哪些行业?根据今年来公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对服务业发展的指引,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可能在电信、医疗、教育、金融、商贸文旅、交通运输等领域。

      三是深化制度型开放。推进制度型开放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环,本质上包括更高规则和标准、更高效的规制和管理。“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限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服务业开放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五五”期间重点方向可能包括继续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深层次突破关键领域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重塑。

      四是坚持多元化的开放战略。2025 年以来我国出口韧性充分体现了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有效性。在“十五五”期间,继续加强与欧盟、东盟、非洲以及“一带一路”等区域的贸易往来,从制度型开放深度对接、产业链深度升级与协同发展、新兴市场拓展与潜力释放三大核心方向,为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提供多元化支撑。

      三、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五五”开局打基础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到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短期目标嵌套在长期规划之中,以实现“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为“十五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2025 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整体稳中向好,前三季度  实际GDP 累计同比增速为5.2%,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已经打下较好的基础。但6 月份以来,内外部经济形势面临的挑战不少。

      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三季度以来,宏观政策逐步提升逆周期调节力度。虽一次性投放的量能并不及去年同期,但更多体现的是政策涓涓细流、久久为功。

      2025 年9 月,5000 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出,截至10 月20 日,在半个多月时间,国开行和农发行已经投放资金3000 亿元,进度较快。10 月,财政部下达5000 亿元地方债务结存限额给地方政府,用于化债和项目投资。以上两项政策对年内化债、基建投资等重要工作有较大的支撑作用。

      从制定长期规划的通常思路来看,长期规划的目标往往拆解为若干短期目标。

      而今年以来,年中以来经济边际走弱的矛盾点多指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症结。在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将短期目标嵌套在长期规划之内,既是对当前稳定经济增速、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的体现,也更加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通过“五年规划”与“年度目标”的衔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风险提示

      国内经济增速不及预期、政策出台节奏不及预期,国际地缘政治地缘风险进一步暴露。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格格/王佳雯/刘星辰/周欣平/周可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