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公报》简评:新环境下的三条主线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0-24 12:49:49
评论:0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重点讨论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国的2035 远期目标并未变化,但相比十四五规划发布时,当前的发展条件发生了若干变化,我们以三个方面为例。一是自主科技创新取得了诸多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房地产深度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但需求偏弱;三是地缘环境发生深刻调整。十五五规划对这些变化都有呼应。比如,1)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2)强调扩大内需;3)把开放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些方向有助于我们理解十五五规划的主线。
“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周期见顶转向、经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周期是指房价和信贷互相加强而形成的大周期,金融周期调整后,经济发展模式由较多依赖房地产和传统基建转向更加依靠新经济的发展模式。“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但经济结构得以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1。“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理念全方位推进,“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良好。技术进步提速,创新动力增强。绿色成效突出,绿色转型加快。区域、城乡协调加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出口展现韧性。
我们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迈入新模式,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公报》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2。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取得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前沿领域仍面临一定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债务和需求不足问题还待解决,提振需求的紧迫性上升,这也是实现2035 年远景目标的抓手。地缘经济风险加剧,全球多边体系受到更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十五五”期间,政策仍需多方发力,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公报》中梳理了几条主线,比如1)科技创新;2)扩大内需;3)对外开放。
具体来看:
科技创新
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上升一个层次,“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科技水平要“抢占制高点”。在经历十四五这几年的科技发展之后,根据WIPO 的统计,2023 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已经占到全球的26.2%,仅次于美国的28.4%,差距也仅有2.2 个百分点3(。《公报》提升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明确提出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政策不仅关注科技的研发,同时关注科技的规模化应用,更加注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在本次公报中,现代化产业体系出现的位置要先于科技创新。这说明在未来五年里面,政策可能对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将更加重视,十五五期间,政策也将更加关注高科技产业发展可持续的问题。
扩大内需
全会延续坚持扩内需为战略基点,强调“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内循环内生动力,同时改善民生和推进共富相较于十四五规划中的位置进一步提前。从效果看,我们认为,“投资于人”短期提振需求,长期提升供给能力(人口、人力资本)。我们认为,从方向上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有多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社保扩覆盖面、提水平,如缩小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差距,灵活就业和中小企业社保降低缴费负担、做实缴费基数、提升保障水平;二是民生从重硬件(投资)到重软件(如人员编制补贴不足);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推进公共服务随人走、由常住地供给;四是降低三育成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提升生育直接和间接补贴水平,义务教育更重公平性,高中阶段提升普职比,大学阶段优质学位扩围和新兴学科增设;五是在“9073”的养老模式(90%居家、7%社区、3%机构)下,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的居家养老,将社区基础设施、三级诊疗和长护服务有机结合;六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质,房地产转向高品质、低风险、可持续的新模式,城市更新坚持“四好”标准(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此外,我们认为,消费补贴仍有空间。促消费或需惠民生(易上难下)与消费补贴(可放可收)相结合。
对外开放
高水平开放强调制度型和自主性。《公报》延续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法,并将“开放”部分提前(相比“十四五”规划中的位置),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认为在地缘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公报》继续强调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而且在“扩大自主开放”前新加“积极”二字,我们预计未来自主开放速度或进一步加快。“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等提法整体呼应了《公报》中指出的“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部分具体措施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有涉及,例如“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或更多对应了“贸易数字化、绿色化”。
此外,全会强调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三农”,公报指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延续将“三农”置于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政策取向,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农村软硬件基础将持续补强,农业科技与装备应用深化,农产品标准化与冷链流通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质量效益有望加快提升,并带动县域消费与投资潜力释放。区域方面,公报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主体功能区与城市群战略叠加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产业在重点区域的协同与分工将更清晰,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效率提升,增长极带动效应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有望改善,为中期稳增长与结构升级提供更为扎实的空间与制度支撑。
除对中长期政策讨论以外,《公报》也讨论了短期政策。全会明确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近期财政部宣布提前下达明年地方债额度、动用5000 亿元地方债结转限额,并推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逐步落地,形成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协同的增量合力,有望托底四季度经济与就业、增强市场预期稳定性。同时,全会提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并加大欠薪整治力度,体现“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以民生促内需”的政策逻辑。我们认为,通过优化债务期限与结构、保障民生领域支持等,既有助于缓释地方债务压力,也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精准支撑基层保就业、保基本服务与保消费,从而在稳增长的同时扩大内需、巩固经济修复动能。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文朗/周彭/黄文静/黄亚东/邓巧锋/郑宇驰/段玉柱 日期:2025-10-24
“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周期见顶转向、经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周期是指房价和信贷互相加强而形成的大周期,金融周期调整后,经济发展模式由较多依赖房地产和传统基建转向更加依靠新经济的发展模式。“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但经济结构得以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1。“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理念全方位推进,“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良好。技术进步提速,创新动力增强。绿色成效突出,绿色转型加快。区域、城乡协调加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出口展现韧性。
我们认为,“十五五”期间中国经济迈入新模式,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公报》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2。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取得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前沿领域仍面临一定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债务和需求不足问题还待解决,提振需求的紧迫性上升,这也是实现2035 年远景目标的抓手。地缘经济风险加剧,全球多边体系受到更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十五五”期间,政策仍需多方发力,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公报》中梳理了几条主线,比如1)科技创新;2)扩大内需;3)对外开放。
具体来看:
科技创新
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上升一个层次,“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科技水平要“抢占制高点”。在经历十四五这几年的科技发展之后,根据WIPO 的统计,2023 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已经占到全球的26.2%,仅次于美国的28.4%,差距也仅有2.2 个百分点3(。《公报》提升了对科技创新的目标,明确提出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政策不仅关注科技的研发,同时关注科技的规模化应用,更加注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在本次公报中,现代化产业体系出现的位置要先于科技创新。这说明在未来五年里面,政策可能对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将更加重视,十五五期间,政策也将更加关注高科技产业发展可持续的问题。
扩大内需
全会延续坚持扩内需为战略基点,强调“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内循环内生动力,同时改善民生和推进共富相较于十四五规划中的位置进一步提前。从效果看,我们认为,“投资于人”短期提振需求,长期提升供给能力(人口、人力资本)。我们认为,从方向上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有多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社保扩覆盖面、提水平,如缩小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差距,灵活就业和中小企业社保降低缴费负担、做实缴费基数、提升保障水平;二是民生从重硬件(投资)到重软件(如人员编制补贴不足);三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推进公共服务随人走、由常住地供给;四是降低三育成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提升生育直接和间接补贴水平,义务教育更重公平性,高中阶段提升普职比,大学阶段优质学位扩围和新兴学科增设;五是在“9073”的养老模式(90%居家、7%社区、3%机构)下,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的居家养老,将社区基础设施、三级诊疗和长护服务有机结合;六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质,房地产转向高品质、低风险、可持续的新模式,城市更新坚持“四好”标准(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此外,我们认为,消费补贴仍有空间。促消费或需惠民生(易上难下)与消费补贴(可放可收)相结合。
对外开放
高水平开放强调制度型和自主性。《公报》延续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法,并将“开放”部分提前(相比“十四五”规划中的位置),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们认为在地缘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公报》继续强调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而且在“扩大自主开放”前新加“积极”二字,我们预计未来自主开放速度或进一步加快。“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等提法整体呼应了《公报》中指出的“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部分具体措施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有涉及,例如“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或更多对应了“贸易数字化、绿色化”。
此外,全会强调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三农”,公报指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延续将“三农”置于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政策取向,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农村软硬件基础将持续补强,农业科技与装备应用深化,农产品标准化与冷链流通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质量效益有望加快提升,并带动县域消费与投资潜力释放。区域方面,公报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主体功能区与城市群战略叠加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产业在重点区域的协同与分工将更清晰,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效率提升,增长极带动效应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有望改善,为中期稳增长与结构升级提供更为扎实的空间与制度支撑。
除对中长期政策讨论以外,《公报》也讨论了短期政策。全会明确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近期财政部宣布提前下达明年地方债额度、动用5000 亿元地方债结转限额,并推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逐步落地,形成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协同的增量合力,有望托底四季度经济与就业、增强市场预期稳定性。同时,全会提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并加大欠薪整治力度,体现“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以民生促内需”的政策逻辑。我们认为,通过优化债务期限与结构、保障民生领域支持等,既有助于缓释地方债务压力,也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精准支撑基层保就业、保基本服务与保消费,从而在稳增长的同时扩大内需、巩固经济修复动能。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文朗/周彭/黄文静/黄亚东/邓巧锋/郑宇驰/段玉柱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