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策略快评:夯实基础 全面发力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快评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10-24 16:45:55
评论:0
一、四中全会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
2025 年10 月20 日至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继2020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之后,又一次事关全国中长期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正式进入“十五五”阶段。从公报内容看,本次会议全面总结了“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的主要成就,指出“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同时对“十五五”时期的发展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本次会议时隔十年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报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巩固绿色转型和安全体系建设,并提出到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整体来看,公报的语气更注重落实和推进,聚焦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强化安全和科技能力,为未来五年发展确立了务实的政策框架。
二、“十四五”回顾: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
善双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2021–2025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围绕五大方向制定目标和举措: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四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就业、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五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粮食、能源等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纲要设定的20 项主要指标中,有7 项直接关系民生,占比逾三分之一,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凸显了民生改善在“十四五”中的突出地位。
过去五年,规划目标总体推进顺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4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6万亿元,人均GDP 突破1.3 万美元大关;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完善,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大型飞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绿色转型持续推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上升至18%以上,单位GDP 能耗累计下降超8%;民生领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高质量就业和教育资源持续扩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韧性得到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指标进度评估:能源与托育仍为短板
截至2025 年初的官方评估显示,“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20 项主要指标中,已有4 项指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分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有12 项指标运行基本符合预期进度 (部分进展快于序时要求),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数字经济占比、医疗和教育指标、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就业率、粮食产量等;另有4 项指标进度滞后于规划目标要求,分别为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每千人口拥有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大部分指标如期推进甚至超预期完成,表明“十四五”期间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和民生保障等方面政策落实成效显著;滞后指标主要集中在能耗强度、碳排放和托育服务等领域,反映出绿色转型与公共服务仍是薄弱环节。
四、“十五五”公报:以科技与安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线本次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 「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报时隔十年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其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并列为基本原则。上一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出现这一表述,是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与2020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系统布局相比,此次重申反映出在国际环境复杂、内需承压的背景下,中央重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被置于更核心的政策位置。围绕发展主线,公报提出了多项重点方向:
产业与制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科技与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国内市场与新格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改革与治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开放与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民生与人口:“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绿色与能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安全与风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科技自立、新质生产力、国家安全体系、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落地执行,是这次公报的四大主线。这四个关键词几乎贯穿了整篇文本:
“科技自立自强”出现频率最高,延伸出“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新质生产力”是首次进入五年规划建议的中央文件,是顶层政策新提法,象征着经济结构升级的主攻方向;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2025 版公报的新增板块,范围从能源、粮食到金融、科技、社会安全全覆盖;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表述取代了以往“持续健康发展”,代表政策重心由“定向布局”转向“落实与提质”。
与2020 年的“十四五”公报相比,这次公报的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语气上从“谋篇布局”“开启新征程”,转向“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更强调执行与落地;二是政策上从确定方向转为强化支撑,新增“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表述,更突出科技、产业与安全的结合;三是宏观导向更务实,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显示政策目标由追求速度转向注重质量。综合来看,这次全会的主旨,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内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质量主导、科技驱动、安全兜底”的阶段。
五、科技主线强化,结构性机会成中期主旋律
科技与制造链:公报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应到市场,高端装备、半导体、算力与工业软件等板块的政策确定性显著提升。
内需与公共服务:“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托育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表述,意味着服务型消费、医疗教育与公共服务投资将成为重点发力方向。
绿色与能源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新能源、储能、电网及绿色制造形成长期政策支撑。
宏观与风险:“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表明财政金融更重节 机构:建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文利/邹炜 日期:2025-10-24
2025 年10 月20 日至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继2020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之后,又一次事关全国中长期发展方向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正式进入“十五五”阶段。从公报内容看,本次会议全面总结了“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的主要成就,指出“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同时对“十五五”时期的发展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本次会议时隔十年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报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巩固绿色转型和安全体系建设,并提出到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整体来看,公报的语气更注重落实和推进,聚焦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强化安全和科技能力,为未来五年发展确立了务实的政策框架。
二、“十四五”回顾: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
善双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2021–2025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围绕五大方向制定目标和举措: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四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高就业、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五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粮食、能源等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纲要设定的20 项主要指标中,有7 项直接关系民生,占比逾三分之一,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凸显了民生改善在“十四五”中的突出地位。
过去五年,规划目标总体推进顺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4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6万亿元,人均GDP 突破1.3 万美元大关;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完善,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大型飞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绿色转型持续推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上升至18%以上,单位GDP 能耗累计下降超8%;民生领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高质量就业和教育资源持续扩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韧性得到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指标进度评估:能源与托育仍为短板
截至2025 年初的官方评估显示,“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20 项主要指标中,已有4 项指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分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有12 项指标运行基本符合预期进度 (部分进展快于序时要求),包括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数字经济占比、医疗和教育指标、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就业率、粮食产量等;另有4 项指标进度滞后于规划目标要求,分别为单位GDP 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每千人口拥有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大部分指标如期推进甚至超预期完成,表明“十四五”期间在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和民生保障等方面政策落实成效显著;滞后指标主要集中在能耗强度、碳排放和托育服务等领域,反映出绿色转型与公共服务仍是薄弱环节。
四、“十五五”公报:以科技与安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线本次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 「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报时隔十年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将其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并列为基本原则。上一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出现这一表述,是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与2020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系统布局相比,此次重申反映出在国际环境复杂、内需承压的背景下,中央重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被置于更核心的政策位置。围绕发展主线,公报提出了多项重点方向:
产业与制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科技与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国内市场与新格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改革与治理:“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开放与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民生与人口:“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绿色与能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安全与风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科技自立、新质生产力、国家安全体系、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落地执行,是这次公报的四大主线。这四个关键词几乎贯穿了整篇文本:
“科技自立自强”出现频率最高,延伸出“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新质生产力”是首次进入五年规划建议的中央文件,是顶层政策新提法,象征着经济结构升级的主攻方向;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2025 版公报的新增板块,范围从能源、粮食到金融、科技、社会安全全覆盖;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表述取代了以往“持续健康发展”,代表政策重心由“定向布局”转向“落实与提质”。
与2020 年的“十四五”公报相比,这次公报的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语气上从“谋篇布局”“开启新征程”,转向“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更强调执行与落地;二是政策上从确定方向转为强化支撑,新增“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表述,更突出科技、产业与安全的结合;三是宏观导向更务实,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显示政策目标由追求速度转向注重质量。综合来看,这次全会的主旨,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内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质量主导、科技驱动、安全兜底”的阶段。
五、科技主线强化,结构性机会成中期主旋律
科技与制造链:公报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应到市场,高端装备、半导体、算力与工业软件等板块的政策确定性显著提升。
内需与公共服务:“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托育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表述,意味着服务型消费、医疗教育与公共服务投资将成为重点发力方向。
绿色与能源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新能源、储能、电网及绿色制造形成长期政策支撑。
宏观与风险:“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表明财政金融更重节 机构:建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研究员:赵文利/邹炜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