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的五点心得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0-24 20:42:14 评论:0
  事件: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 年10 月20 日至23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投资要点: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重磅文件,充分肯定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更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公报是对会议主要内容的简要概括,参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或将公布《建议》《说明》《纲要》等详细文件,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解读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

      公报客观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同时在应对上传递出鲜明的积极导向,提及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经济目标:重视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

      未来5 年经济社会发展7 大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据国家发改委发布会信息,2025 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140 万亿元左右。

      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体量后,必须把重心转向“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发展的质量提高了,才能筑牢长期发展的根基。

      “科技自立自强”是重中之重。据国新办发布会信息,2024 年我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第10 位,较2020 年第14 位稳步提升。未来五年是实现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5 年,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相较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新增“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表述,既涵盖了国家硬实力,也包含了综合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明确长期经济增长目标,公报提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未来十年经济增长提出了具体要求。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对“中等发达国家”并未设定统一标准,但无论是参考高收入国家人均GDP 平均值的50%、世界银行划定的“中收入”国家水平,还是对标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平均指标,我国与这一目标仍存在差距,未来十年中国GDP 年均增速需保持在合理区间。

      科技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次会议着重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凸显其重要性。强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科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是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发展格局,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具体来看:

      一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不断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据人民日报经济专论,2024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科技产出成果增多,据人民日报经济专论,2024 年,中国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专利数量达7 万件,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日本分别多30%和45%。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二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 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18%,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今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9.6%,快于工业企业3.4 个百分点。未来,可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带动新技术、新产品、  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资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1 年以来,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增长了10 倍多,2013 年超过美国后,连续稳居世界第一。据人民日报经济专论,我国每年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 万人,人才红利不断强化。

      四是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截至2025 年6 月底,我国5G 基站总数达455 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2.26 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的新潮流。数字技术创新实现突破,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事关经济发展与安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坚定扩大内需,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1978-2024 年,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均值为95.3%。中央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2024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 年的重点任务。本次会议继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大力提振消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拉动GDP 增长2.8 个百分点。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当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产供链加速重构。在此情况下,大力提振消费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自主性与韧性、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2024 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为39.9%,而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 年中等收入国家为52%,高收入国家为59%,世界均值为56%,中国居民消费率显著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尤其是服务消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 达1.5 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十四五”期间,中国服务消费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2024 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4.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8%;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6 个百分点。以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相结合来扩大服务消费,以优质服务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消  费潜力,形成消费新的增长点。

      扩大有效投资。过去四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2%,有效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内需中起到重要作用。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在经济复苏阶段,扩大有效投资是国内外常用的提振内需政策工具,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可直接拉动就业与消费,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从实际效果来看,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投资相较于消费和出口具有更强的确定性和可控性,扩大有效投资能显著增强发展的主动性。从未来发展看,据求是网资讯,我国拥有14 亿多人口、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大,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

      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催生供给,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

      消费是终端需求,投资是沟通终端需求与供给的关键。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和消费扩容升级,是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要求。在实践中,关于消费和投资谁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多有争论。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意味着,不应该割裂开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消费的升级能够有效带动供给端的产业升级、催生新的投资需求,而与需求相匹配的有效投资也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最终,通过扩大投资促进消费,通过提振消费引领投资,形成促进内需扩大的强大合力。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市场是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既是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应对百年变局的坚实根基。会议强调,“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

      推动建设统一大市场,核心目的是促进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构建促进创新、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经济循环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统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扩大开放);具体措施包括“六个着力”,即着力整治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乱象、整治政府采购招标乱象、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补齐法规制度短板、纠治政绩观偏差。

      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是从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转向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提升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总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78-1995年是起步发展期,18 年间城镇化率提至29%;1996-2020 年是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提高至63.9%;2021-2024 年是稳定发展期,4年时间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至67%,年均0.6 个百分点。

      城镇化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将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 万多个,惠及4000 多万户、1.1 亿人。未来,通过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激活内需潜力,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取得更多成就。

      会议强调“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将其作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住房的民生属性。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加速构建。未来可以期待,住房供应重心的调整,土地供应结构的改善,资金支持更有力,政策更适配居民的购房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有所居的期待。

      风险提示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全球经济超预期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经贸摩擦,海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风险。 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夏磊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