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深度报告:人工智能“创造性破坏”的宏观推演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10-24 12:49:49
评论:0
核心观点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强调创新对旧技术及生产体系的替代作用。
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在于可能会对以就业为代表的社会稳定、右倾化的政治浪潮等系统性影响。一方面,历史上科技进步带来“创造性破坏”曾出现卢德运动,本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对就业的影响可能大于历次的革命;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极右翼兴起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例如反移民和民族主义兴起,人工智能投资家和商业领袖支持极右翼并向深度政府势力演变等等。
因此在人工智能科技革命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尤为关键,我国如何向高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平稳过渡?我们认为可能的路径在于:一是加速培育人工智能为第四产业的可能性;二是发挥国企社会稳定器作用托底人工智能就业不利影响;三是财政体系从税收+地产财政向税收+股权财政过渡;四是人工智能部门物质财富贡献能力极大时,生产关系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
风险提示
中美科技摩擦超预期;政策落地执行不及预期;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潘高远/费瑾/王瑞明/汤子玉 日期:2025-10-24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强调创新对旧技术及生产体系的替代作用。
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不仅在于经济领域,更在于可能会对以就业为代表的社会稳定、右倾化的政治浪潮等系统性影响。一方面,历史上科技进步带来“创造性破坏”曾出现卢德运动,本次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对就业的影响可能大于历次的革命;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极右翼兴起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例如反移民和民族主义兴起,人工智能投资家和商业领袖支持极右翼并向深度政府势力演变等等。
因此在人工智能科技革命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尤为关键,我国如何向高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平稳过渡?我们认为可能的路径在于:一是加速培育人工智能为第四产业的可能性;二是发挥国企社会稳定器作用托底人工智能就业不利影响;三是财政体系从税收+地产财政向税收+股权财政过渡;四是人工智能部门物质财富贡献能力极大时,生产关系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
风险提示
中美科技摩擦超预期;政策落地执行不及预期;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林成炜/潘高远/费瑾/王瑞明/汤子玉 日期:2025-10-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