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海外和历史经验分析
本文结合海外经验和我国历史回顾,对各类促消费政策的选择、效果做出分析,进而评估2025 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可能效果与影响。
核心观点: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三大发力方向出发,结合海外和我国历史经验分析,以旧换新的短期效果显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负所得税制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长期效果好。中性情境下,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可能合计拉动2025 年社零1-2 个点。资产价格方面,美日经验显示,若促消费政策推动消费GDP 占比向上突破,消费股相对表现会更好,而利率则趋于下行。
一、政策发力重心转向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宏观政策作用方向应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有三大发力方向:1)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2)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医保补助标准;3)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扩大服务消费。2025 年相关政策已开始逐步落地,效果值得期待。
二、消费乘数测算结果差异大,难以整体衡量政策效果消费乘数指每单位消费性财政支出带动的GDP 增长,学术测算结果差异较大,最低为0.4,最高为2.8,波动范围过大、难以直接应用于整体测算财政政策刺激消费的效果;需要区分不同消费刺激政策、分类讨论。
三、结合海外和历史经验,分析各类促消费政策的影响1、以旧换新增量扩围:减轻流动性约束、提振消费意愿,短期效果为主。
以旧换新:主要针对耐用品消费,2024 年以旧换新中央补贴1500 亿元,拉动倍数2.5-3.4 倍;2025 年假设中央补贴翻倍至3000 亿元,拉动倍数参考2009 年经验,假设下降至2 倍左右,则有望拉动社零1.2 个点。
消费券:海外的消费券多为全额抵扣,拉动消费效果较好。我国消费券多为折扣券,主要针对服务消费,见效快但持续性弱。参考历史经验,如全国发放1100 亿消费券,短期效果应会较为明显,但全年看效果存疑。
2、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高最低工资、负所得税等,兼具长短期效果。
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居民收入的长期增长是整体经济增长的结果,进而取决于科技进步、国际产业竞争等;如日本60 年代“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质也是靠经济增长推动实现;不能脱离经济增长过度追求高福利。
直接给全体居民发钱:海外经验看,给居民发钱的效果不一:如2020 年美国发钱后消费明显反弹;而日本发钱后6 成用于储蓄,仅3 成用于消费。我国给居民全面发钱面临诸多制约,可能是“撒胡椒面”,事倍功半。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海外经验看,德国最低工资制度有效降低了贫富分化,推动了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提升。我国最低工资仅有平均工资的1/4,低于国际水平的40-60%;未来最低工资提升有望带动消费增速约0.2-0.4 个点。
提高个税起征点:海外经验看,英国连续提高个税免征额有效刺激了居民消费。我国若将个税起征点提升至8000 元,可能减少1500 亿元个税,利好中等收入群体;但由于纳税人口占比低,对消费刺激效果可能不明显。
负所得税:指通过退税对有工作的低收入者提供政府补助,海外经验看,美国的负所得税政策EITC 取得了良好效果。若我国按照美国标准对低收入者每人每年退税1859 元,总退税约2864 亿元,可带动居民消费0.2 个点。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预防性储蓄、提振消费意愿,长期效果为主。
我国社会性支出占GDP 的13%左右,明显低于海外发达国家20%左右的水平。历史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占比与消费的GDP 占比正相关。2020 年以来,我国社会性支出的GDP 占比增长趋于停滞,假设后续年均增幅恢复至2017-2019 年水平,年均可提振居民消费约0.3 个点。
四、政策有望拉动2025 年消费1-2 个点,消费股投资机会仍需重视>各类促消费政策对比:基于效果时间长短、效果强弱两大维度,以旧换新的短期效果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负所得税制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长期效果好。预计促消费政策有望推动居民消费在GDP 中占比提升。
对2025 年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各类促消费政策的选择和力度,中性情境下,政策有望拉动2025 年消费1.7 个点,对应社零增速4.7%左右。
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从美日等海外经验看,如果促消费政策推动消费的GDP占比向上突破,消费类股票相对表现会更好,而利率则趋于下行。我国股债表现长期也基本符合类似规律,但易受其他因素扰动、波动更大,仍需具体分析。
风险提示:海外经验或不可比、测算存在误差、政策力度超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