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七大信号值得关注
事件简述:
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核心观点:
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消费、科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报告不论从经济目标设定,还是总量政策都更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表态,均展现了积极的定调,这有利于权益市场发展,提高投资者预期与信心;而债市在基本面和流动性层面的利空因素仍在持续,短期难见起色。另外,扩内需重回首位工作任务,其重要性比肩新质生产力。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消费领域、科技领域有望成为市场主线,重点关注消费电子、服务性消费、TMT 板块投资机会;而与投资相关的地产、基建板块则有望企稳。
七大信号:
经济发展目标“不变与变”揭示发展决心:从整体政府报告来看,大部分经济发展目标未变,GDP 增速目标仍然定立在5%,城镇调查失业率和新增就业人员目标依然未变;而值得关注的是CPI 目标降至2%。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目标的设定更加体现了本次政策制定的积极与务实,在2024 年圆满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并未盲目扩张预期,更加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整体发展要求,而CPI 目标的下降,更多是基于当下CPI 整体实际值较低所订立的更加务实可行的目标,更体现了政策对于改善供求关系,加快推动物价回归合理水平的决心与信心。因此,综合来看,本次经济发展目标的定立更显积极与务实,目标实现预期较高。
财政政策“多点发力”,保障经济长期向好: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强度明显加大,中央赤字率增至4%,广义赤字率达到8.4%,创出历史新高。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度加码1.3 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政策不断加码下,对于整体经济发展大有益处,中央债务增加有利于缓解地方压力,保障经济稳定回升。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稳定金融市场成为重点:货币政策方面,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所提的适度宽松的基调,也预示了2025年整体流动性或将持续充裕。同时,股市楼市健康发展提法靠前,结合前述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来看,金融稳定仍为货币政策发力重点,年内股市、楼市或企稳有望。
政策更重实效,与不确定性抢时间:从总量政策表述可以发现,政 策“组合拳”要求有所改变,“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等表述展现了年内政策落地的力度、效率,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提升、预期的走强,或也预示了更多一揽子政策正在路上。
“扩内需”打头阵,“消费”含量大幅提升: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任务来看,“扩内需”再度被提到首要位置,消费提及频次显著增加,达到31 次,政策取向从供给端拉动不断向需求端释放转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力求从全方位改善消费需求,从政策端3000 亿特别国债支持,到消费内容的创新丰富,再到消费环境的改善优化,多维度发力,彰显了消费的重要性。预计后续相关政策仍会加码落地,而消费板块中,事关“两新”的消费电子板块和提及最多的服务消费板块重点关注。
新质生产力仍然重要,“科技”属性依然值得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顺位虽后移至第二位,但其重要性依然没有降低,其与扩内需,均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顺位不同更多是由于阶段性问题导向所致。而这其中,科技创新、数字化发展尤为重要,无论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还是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亦或数字经济的发展,无一不需要“科技”支撑。伴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必然会快速发展,而与之关联的TMT 板块或将成为中长期市场主线。
“投资”迎来多项利好,相关领域有望企稳:作为“扩内需”的另一大重点,投资的重要性同样较高,投资领域中,在做好“两重”的基础上,对于民间资本的引入也更加支持,在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协同发力下,预计年内相关基建、地产板块有望实现企稳。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超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