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择时而入 乘势而上
核心观点
大力提振消费和提高投资效益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在提振消费方面,中央安排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政策。同时,通过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创新消费场景、扩容服务消费等措施,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在提高投资效益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 亿元支持“两重”建设,优化产业投资结构,简化审批流程,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规范合作新机制,使得民营资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进而激发经济增长动能,充分体现了中央统筹全局、精准施策的战略思维。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报告中强调商业航天(卫星互联)、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规模化应用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同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市场优势的结合,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此外,政府还将加快制造业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培育产业数字化的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认为上述举措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科技创新的源泉在于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报告中还强调要强化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力度。我们认为上述举措通过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我创新机制。
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长期趋势,投资有望围绕“人工智能+”的方向逐级展开,从商业化落地进程和技术发展节奏角度,建议持续关注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赛道。
风险提示
财政支持力度不及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