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深度思考系列一:出口跟踪:3问 40+数 50+图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7-03 09:54:29 评论:0
核心观点:本篇作为出口深度思考系列第一篇,旨在帮助出口研究人员解决其通常面对的三个“灵魂”问题:这个月出口增速如何?过去几个月出口中抢进口、转港、异动怎么“回头”定量?今年出口增速中枢怎么看?为了解答这三个问题,我们遍历中国出口相关的40 余指标,尝试为每个问题构建最实用的跟踪体系。

    一、问题之一:近月预测怎么做?

    1、总量:这个月出口增速多少?

    从实用性角度(综合考虑相关系数及更新频率和时间,主观打分)来看,我国监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用性最好(唯一的周度高频指标),韩国从中国进口次之。目前高频显示,6 月中国出口增速边际趋弱,但或仍具韧性。

    此外,若要做相对远月前瞻,从实用性角度而言,OECD G7 综合领先指标和出口交货值尚可。

    2、结构:边际驱动来自哪里?

    预测近月出口增速之后,还需解释增速上升/下降/持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当前外需背景,从实用性角度来看,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包括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从中国发往美国的载货集装箱船舶数量、宁波出口集装箱分航线运价指数(重点关注美线)、东盟主要国家入港船舶进出口总重量或相对较好,可以在当月出口数据更新前较为充分追踪分区域出口需求、中国对美直接出口以及转港贸易景气度。

    目前四类指标显示:1)全球整体贸易需求持续走弱(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5月降至荣枯线以下),但降幅或边际收窄(体现为制造业PMI 边际回升的经济体数创2022 年2 月以来新高)。2)美线运力供给紧张问题缓解(运价高位回落,且中国发往美国船数反弹),但抢出口支撑下需求或仍然旺盛。3)东盟转港贸易景气或边际趋弱。

    3、量价:谁是主要贡献?

    从实用性角度,我国监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用于跟踪中国出口量)和PPI(领先于中国出口价)均较有价值。目前来看,中国出口量强价弱格局或延续。

    二、问题之二:数据异动如何解?

    1、“抢”进出口的规模有多大?

    ①中国抢出口多大规模?我们提供3 个观察视角:

    一是用实际出口额 vs 历史(2024 年前10 个月)趋势线性外推。从这个视角看,整体抢出口不明显;对美抢出口4 月已经结束,相对整体幅度更大。

    二是用中国出口增速 vs 全球贸易需求(以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 反映)。

    从这个视角看,3-5 月出口增速较PMI 拟合值平均高约5.8 个点,累计“超额”出口约504 亿美元,占今年前五个月均出口额约为17%。

    三是历史对比:当前 vs 2018-2019 年。复盘来看,高关税落地后,美国进口增速与中国出口增速调整节奏同步,均约经历3-4 个月左右下滑到新的低位震荡中枢。本轮与2018-2019 年对比,主要区别在于:2018-2019 年美国没有明显“抢进口”,但本轮美国抢进口幅度非常明显。因此,1)本轮美国进口增速(以及中国出口)调整落差可能显著高于2018-2019 年。2)本轮存在美国进口需求透支风险,年内后续时间下行调整压力或较大。

    ②美国抢进口多大规模?

    1)美国进口额实际值 vs 历史趋势(2023 年1 月-2024 年10 月)线性外推值。2024 年12 月-2025 年5 月,美国进口累计较趋势“超涨”约1883 亿美元(4 月-5 月均进口略低于趋势值),占2024 年美国月均进口额为68.6%。这意味着,若假设抢进口透支的均为年内需求,则后续7 个月(6 月-12 月),抢进口需求透支导致的进口增速拖累约为9.8%(68.6%/7)。

    2)美国以空运方式进口金额占比。抢进口或优先选择运输最快的空运。美国空运方式进口占比今年1-3 月飙升至37.1%,相比2024 全年提升9.5 个点。分区域看,美国空运方式进口增量的主要来源地是澳大利亚、欧元区、印度、越南(或东盟)。

    2、转港贸易有多大?

    ①转港规模多大?难以准确匡算。我们提供两个观测视角:

    1)美国从相关区域进口与中国对相关区域出口镜像对比。从这个视角来看,本轮转港比例或在41%~58.7%之间。

    2)美国总进口中,间接来自中国的增加值成分。从这个角度或可推断,伴随国内企业对海外产业链布局逐渐完善,转港贸易的效果有可能逐步提升。

    ②转港过程中的损失。即所谓的转港不完全,美国从转港渠道的进口不能一比一拉动中国对转港渠道的出口。或可从两个视角观察这一“损失”:

    1)美国从东盟(以及中国)进口金额 vs 中国对东盟出口金额。4 月单月,美国从中国进口较历史趋势外推值“超跌”6.6 亿美元,同期,美国从东盟进口“超涨”约5.8 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超涨”约2.8 亿美元,或反映转港过程中损失了约1-2.8/5.8=51.4%。

    2)美国从东盟进口增速 vs 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今年前四个月,美国从东盟进口同比增速28%,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9.6%,前者比后者高约18.4 个点。

    ③无法转港的部分,即被非转港渠道国占据的份额,可用中国+东盟占美国进口份额反映。目前截至2025 年4 月,无法转港的风险或低于2019 年,后续仍待进一步观察。

    三、问题之三:全年中枢如何定?

    0、出口年度基准如何预测?

    参考半年报《“量”比“价”重要——宏观2025 年中期策略报告》,我们预计全年出口增速-5%(β风险爆发)~0%(β风险未爆发)。我们根据以下跟踪指标的变化,不断校准修正我们的预测:

    1、全球贸易需求变化?

    从实用性角度看,主要使用的跟踪指标是: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 和OECD综合领先指标,全球贸易量预测,全球工业生产指数(及分区域贡献)、海外主要经济体零售销售。

    目前从上述指标来看,1)WTO 基于美国截至4 月14 日实施的关税措施,预计2025 年全球贸易量增速降至-0.2%,较去年10 月的基准预测低约3 个百分点。2)全球贸易需求景气正在走弱。3)今年前四个月,抢出口带来生产明显走强,终端消费需求并没有反弹。这或许意味着,后续贸易增长或缺乏持续支撑动力。4)分区域来看,生产端的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欧元区,但终端需求缺乏增量,目前主要依赖美国零售销售韧性支撑。

    2、美国进口需求如何(β风险)?

    实际使用过程中,将跟踪体系分为四类——高频跟踪型、月频同步型、前瞻型指标、跟踪关税传导压力。从目前数据来看,1)美国6 月以来同比仍然负增。

    2)三季度下行风险或加剧,按NRF 估计,增速下行落差可能达到10 个百分点以上。3)美国实际关税负担或尚不到10%,相对于今年以来美国新加征的名义关税率,幅度尚属有限。

    3、出口转移风险(α风险)多大?

    主要监测以下三指标:1)美国进口增速与中国出口增速差是否持续扩大,2)海外主要经济体产能利用率指数,3)中国与全球工业生产指数之比。目前从跟踪指标的结果来看,1)中国工业生产指数与全球之比的同比增速边际回升,或指向中国出口份额边际回暖。2)海外主要经济体产能利用率指数均值有所回升,处于疫情以来高位,但仍低于2015-2016 年中枢,或意味着海外生产仍有扩张潜力,若结合美国关税压力,或给中国出口份额带来一定风险。3)一季度美国进口与中国出口增速差大幅走阔,带来中国出口份额回调压力,4 月来看增速差边际收敛,或指向中国份额的边际修复。

    风险提示:跟踪体系不够全面;部分指标与跟踪目标相关性有限;历史相关性;不能外推未来 机构: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张瑜/夏雪 日期:2025-07-02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