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点评报告:科创板再添“前置工具” 助力IPO生态优化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15 14:06:00 评论:0
  上交所试点“预先审阅”机制,强化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支持。

      2025 年7 月13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 号——预先审阅》(上证发〔2025〕87 号)(下称为《指引》),即日起施行。该《指引》聚焦提升审核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重点服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特定情形下的科技型企业,明确允许此类企业在科创板IPO 前,通过保荐人向上交所申请进行预先审阅。该制度为正式审核前的内部预沟通服务,不构成最终审核意见,也不对外公开预审过程和文件。

      预审机制制度创新,提升科创板服务科技企业能力。此次《指引》的发布,是上交所推动审核制度体系优化的重要举措。从科创板设立初期的“咨询沟通机制”到此次制度化的“预先审阅机制”,监管逻辑已从“事后修正”向“事前指导”演进。与正式IPO 审核相比,预先审阅定位为非必经程序,但提供“正式级别”的专业问询服务,旨在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提升文件质量、减少审核不确定性,尤其适用于涉及技术保密、战略布局等方面高度敏感的硬科技企业。

      适用对象精准锁定,保障“硬科技”企业发展节奏。《指引》第三条明确指出,适用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者符合其他特定情形的科技型企业”。这一定位精准对接了当前政策支持方向,特别是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核心技术信息敏感性和披露窗口把握困难的问题。预审机制可为企业提供政策缓冲带,有效避免因披露节奏过早影响商业节奏甚至竞争格局。

      衔接机制设计严谨,兼顾审慎性与高效性。制度安排上,预先审阅全程保密,发行人可在收到审阅意见后决定是否正式申报。若企业已按审阅意见完善申报文件,且无新增重大事项,上交所可不再进行重复问询,有效压缩正式审核时间。同时,正式申报后,企业仍需同步披露预审阶段的问答材料,以保障投资者知情权。该制度在“前端缓冲”与“后端合规”之间实现了制度闭环,有助于监管效率提升与信息披露质量兼顾。

      提升审核服务质效,稳步推进IPO 分层审核机制建设。《指引》与证监会在2025 年6 月陆家嘴论坛上提出的“科创成长层”制度相呼应,体现了注册制体系在审核服务上向分层、分级机制探索的重要方向,预示着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审核体系正在逐步迈向更加精细化和结构化的阶段。

      结合“预先审阅+成长层”的双层筛选机制,有望进一步丰富审核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审核工作精细化、专业化,为优质企业提供差异化审核服务,构建科创板“服务科技、服务创新”的新形象。

      助力科创企业提速上市,提升券商投行前端服务价值。《指引》的正式落地,对于处于技术爬坡期、信息披露敏感性高的科创企业提供审慎透明的“试水通道”,有望加速相关企业IPO 进程,缩短准备周期。对于券商投行业务有望提升项目储备量和审核效率。投行机构在IPO 早期介入项目辅导、文件准备质量提升环节的作用将更加显著,尤其是其科技型保荐能力、审核经验有望成为核心竞争力。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速度及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实施细则及标准仍需进一步明确。 机构: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君/徐沛东 日期:2025-07-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