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金融数据解读:关注数据超预期的3个亮点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7-15 14:06:15 评论:0
  核心观点

      2025 年6 月金融数据表现超市场预期。

      亮点1:理解企业短贷多增。信贷结构中,居民、企业、非银贷款均实现同比多增,其中企业短贷规模增长显著提升。6 月通常是银行信贷投放大月,银行倾向于冲刺信贷规模以完成半年考核。此外,6 月四家大行定增募集资金已全数到账,资本补充进程加快也有助于银行提高信贷投放能力。但我们也同样提示,企业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来自短期贷款多增,季末冲量特征明显,反映出有效贷款需求仍然偏弱,实体企业内生融资意愿不强,因此我们提示6 月企业贷款高增不具备持续性。

      亮点2:理解外币贷款多增。社融结构中,增量结构中最大的正贡献是政府债券、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亮点在外币贷款同比多增1133 亿元,同比增幅继2020 年4 月后首创新高。我们认为6 月外币贷款回升主要缘于美元贬值与贸易环境好转,美元走弱驱动以美元计价的融资成本下行,企业借入外币贷款的意愿增强,中美关系阶段性趋缓也有助于提振企业订单和对外贸易结算需求,共同推动外币贷款投放增加。

      亮点3:理解M1 和M2 高增。M2 和M1 同比增速分别为8.3%和4.6%,较前值分别回升0.4%、2.3%。我们认为6 月政府债供给有所放缓,叠加季末财政开支力度加大,使得政府存款向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转移。此外去年同期受治理手工补息的影响,使得部分居民和企业将存款转移至理财,压低去年居民和企业存款基数,低基数效应下推动居民和企业存款走强。非银存款端,季末各大银行为了完成指标考核,往往倾向于通过赎回表外理财产品、压缩非银存款,冲高表内的一般存款,此外5 月降息也使得一般存款利率下行,削弱了非银存款的吸引力,加剧了6 月资金回流。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央行在《2025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明确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全年看,预计2025 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与财政、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我们预计全年央行仍有一次50BP 降准,以及20BP 降息。但同时我们也提示,物价回升并非一蹴而就,其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发力。

      6 月信贷新增2.24 万亿元,高于预期

      6 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24 万亿元,同比多增1100 亿元,存量同比增速持平上月为7.1%。信贷结构中,居民、企业、非银贷款均实现同比多增,其中企业短贷规模增长显著提升。6 月通常是银行信贷投放大月,银行倾向于冲刺信贷规模以完成半年考核。此外,6 月四家大行(建行、中行、交行、邮储)5200 亿元定增募集资金已全数到账,资本充足率是信贷扩张的硬性约束,资本补充进程加快也有助于银行提高信贷投放能力。

      1)居民端,6 月居民贷款增加5976 亿元,同比多增267 亿元,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均实现增长。具体而言,居民短期贷款增加2621 亿元,同比多增150 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353 亿元,同比多增151 亿元。

      短期贷款方面,“618”购物节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支撑居民短期消费贷款需求增长。中长期贷款方面,受部分城市优质改善项目入市带动,6 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结构性上涨0.19%,同比上涨2.59%,对居民中长期贷款有所支撑。此外6 月13 日《广州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决定将优化房地产政策,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预计后续也会有其他城市进一步跟进,地产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有助于提振居民购房情绪,预计将对居民中长期贷款形成正向提振。

      政策层面,6 月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持保障等六方面加强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对提振消费和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助益。但我们同样提示,居民中长期贷款小幅多增体现出地产销售的修复是渐进的,当前我国经济弱修复,工业稳增长政策延续,三产增加值呈现震荡,需求侧消费、基建、地产投资等内需相对承压,出口的不确定性仍存,内生资金需求修复仍有待观察。

      1)企业端,6 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7 万亿元,同比多增1400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16 万亿元,同比多增4900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1 万亿元,同比多增400 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09 亿元,同比多减3716 亿元。

      短期贷款方面,季末冲量及中美贸易战阶段性缓和对其形成支撑。一方面,季末冲量拉动短贷规模,银行为完成上半年业绩考核和年中指标,集中在月末向企业发放大量短期贷款,实现“时点冲量”。另一方面,5 月中旬中美达成90 天“贸易休战”协议,7 月11 日外交部长王毅会见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也释放了中美关系缓和信号,有效缓解了外贸企业的预期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加快获取流动性补充经营周转,带动短期信贷修复。

      中长期贷款方面,地方政府化债的影响边际趋弱,对企业信贷读数的负向拖累弱化。虽然6 月各省用于债务置换的特殊再融资债共计发行1416 亿元,环比5 月多增1307 亿元,但置换债整体发行进入中后期,对贷款读数的负向拖累减弱。

      票据融资方面,票据发行和债券发行利率走高使得融资成本抬升,企业短期贷款对票据融资形成替代效应,呈现出短期贷款高增,但票据缩量的特征。2025 年6月,票据利率月初小幅上行后缓步下行,月末大幅翘尾至1.19%附近,企业发债成本抬升使得其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贷款代替票据融资。我们预计企业端信贷需求的未来走势受本轮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力度影响较大。

      但同时也需注意,企业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来自短期贷款多增,季末冲量特征明显,反映出有效贷款需求仍然偏弱,实体企业内生融资意愿不强,因此我们提示6 月企业贷款高增不具备持续性。

      2)非银端,6 月非银贷款减少1026 亿元,同比少减391 亿元,受去年低基数影响。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推动险资入市力度等政策推动非银贷款温和增长,持续性需关注政策落地效果和资本市场活跃度变化。

      6 月社融增加4.2 万亿元,政府债券、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是主要支撑6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2 万亿,同比多增9008 亿元,月末增速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至为8.9%。增量结构中最大的正贡献是政府债券、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主要拖累项是新增委托贷款,其他项目与去年相比波动不大。

      1)支撑项:政府债券、人民币贷款与外币贷款。

      政府债方面,6 月政府债券新增1.4 万亿元,同比多增5072 亿元。高频数据显示6 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约1.4 万亿,同比多增近7050 万亿,是增量结构中最大的贡献指标。财政前置发力节奏延续,同时地方债限额下达较早,地方政府债供给节奏仍快,1-6 月净融资总额约7.8 万亿,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3.4 万亿,同比多增4.4 万亿,政府债持续高增成为上半年支撑社融的重要力量。

      人民币贷款方面,6 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2.4 万亿元,同比多增1673 亿元,与信贷口径走势基本一致。社融口径信贷与人民币贷款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社融不包含对非银机构的贷款及对境外机构的贷款,仅聚焦于实体部分融资。

      外币贷款方面,6 月外币贷款新增325 亿元,同比多增1132 亿元。我们认为6月外币贷款回升主要缘于美元贬值与贸易环境好转,一方面,6 月美国失业率数据公布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叠加美元走弱,驱动以美元计价的融资成本下行,企业借入外币贷款的意愿增强;另一方面,5 月中美达成90 天“贸易休战”协议,并于6 月在稀土与芯片等领域互相降低限制达成框架,有助于提振企业订单和对外贸易结算需求,共同推动外币贷款投放增加。

      2)拖累项:委托贷款。6 月人民币贷款减少400 亿元,同比多减397 亿元,是6月社融分项中唯一同比下行的指标。我们认为银行在半年末为了完成考核,会优先采用表内信贷而压缩表外授信。

      3)其他项目基本稳定:6 月信托贷款新增816 亿元,同比多增68 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899 亿元,同比少减146 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增加2422 亿元,同比多增322 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增加203 亿元,同比多增49亿元。

      M2 与M1 双双回升,存款“搬家”受扰动

      6 月末,M2 增速为8.3%,前值7.9%,回升0.4 个百分点,结构中,居民、企业存款同比多增,财政与非银存款同比少增。6 月末M1 同比增速为4.6%,前值2.3%,提升了2.3 个百分点。

      6 月政府债供给有所放缓,叠加季末财政开支力度加大,使得政府存款向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转移。此外去年同期受治理手工补息的影响,使得部分居民和企业将存款转移至理财,压低去年居民和企业存款基数,低基数效应下推动居民和企业存款走强。非银存款端,季末各大银行为了完成指标考核,往往倾向于通过赎回表外理财产品、压缩非银存款,冲高表内的一般存款。

      具体而言,6 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2 万亿,同比多增7500 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5 亿元,同比多增3300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 万亿,同比多增7773亿元;财政存款减少8200 亿元,同比多减7 亿元;非银存款减少5200 万亿,同比多减3400 亿元。

      6 月末M0 同比增速12%,前值12.1%,回落0.1 个百分点。当前水平仍相对较高,体现经济修复的结构性失衡,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经济改善略弱,导致持币需求增加,此外农民工返乡也增加了现金流通量。

      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切换至物价稳定,“适度宽松”政策基调延续央行在一季度货政报告有关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明确提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但同时也提到“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加政策合力”。6 月初,人民银行公告开展1 万亿元3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为保持全月总体流动性充裕营造良好基础,从月末披露到提前发布也展现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态度。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多目标制,首要目标的选择会根据经济环境动态权衡,当前央行已将首要目标切换至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与稳增长,“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传递积极信号。此前我国货币政策以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为首要目标,因此政策偏紧以应对资本外流风险和国内金融防空转,当前央行把重心转向经济增长和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我们认为核心原因在于,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端过度竞争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全年看,预计2025 年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与财政、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我们预计全年央行仍有一次50BP 降准,以及20BP 降息。但同时我们也提示,物价回升并未一蹴而就,其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发力。

      风险提示

      美国二次通胀概率升温,美联储宽松受阻,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上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扰动,提高货币政策决策难度。 机构: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超/费瑾/陈冀/祁星 日期:2025-07-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