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6月及二季度经济数据:总量的胜利 但债市基调延续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15 18:02:29 评论:0
  6月经济数据:总量胜利

      事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月同比增长6.4%,前值6.3%,6月当月同比增长6.8%,预期5.6%,前值5.8%;6月季调后环比0.5%,前值0.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月同比增速5%,前值5%,6月当月同比增长4.8%,预期5.6%,前值6.4%;1-6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预期3.7%,前值3.7%;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11.2%,前值-10.7%;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前值5%。

      中国2025二季度GDP当季同比5.2%,预期5.1%,前值5.4%,累计同比5.3%,前值5.4%;当季环比1.1%,预期0.9%,前值1.2%。

      1)读数和总量的胜利。二季度GDP基本符合事前BBG给出的预期水平,市场也并不意外。结构上延续了最近几个月的表现,工业增加值增速超预期,而投资和消费数据表现疲弱。总量来看,如果延续这样的格局年内达成增长目标几乎不存在任何压力,但企业经营、居民体感会进一步恶化。

      2)需求疲弱。二季度以来,基本面环境有所改善,连带领导层的定调也变得乐观。其中不光有供给(生产端)的支撑,消费的改善是情绪转变过程中更为关键的边际量,在消费补贴为主的需求端政策支持下,社零增速从2月的4%震荡走高至5月底的6.4%。市场需要看到消费读数的持续改善,或者至少维持在5%-6%这一更高中枢水准,以确定内需的回暖。——但事与愿违。

      近几个月市场对于需求的争议在于,一边是震荡走高的消费读数,另一边则是连续走低的价格指数,以及对政策补贴效力持续性的怀疑。内需方面补贴政策可能终究不是长久之际,而外需抢出口的窗口随着关税谈判期不断延长,但“抢来的”需求也终究是需要还的。本月的消费数据在我们看来不算超预期,定性而言,算是对价格指数、库存周期以及需求景气指数的回归。

      各分项来看,6月汽车零售增速回升企稳,但此前表现出明显拉动作用的家电音像、通讯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增速明显回落,可能与补贴刺激效应退坡以及海外压力有关。另外,6月必选消费增速从前值的11.7%大幅回落至7%以下(估计值),其中主要受到食品项零售环比增幅减少,这跟CPI食品分项持续低迷相呼应,今年2月以来CPI食品同比增速始终位于0轴下方,维持负增长。

      3)投资延续下行趋势。投资增速持续走低是我们近几个月在观察数据时不断提及的现象,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是地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自2月以来持续回落,降幅连月扩大,从2月的累计-9.8%倒6月的累计-11.2%,并且单月增速也是连月下行,据测算最新6月地产投资当月同比-12.9%,是2023年12月以来的新低。地产增速回落的背后是居民加杠杆意愿的低迷,挂钩于消费意愿和收入增速,当然最为关键的是绝大部分楼盘的投资属性正在逐渐消亡。这些特征,在商品房销售、二手房挂牌量/价等高频数据中均有反应,并不新鲜。

      另一方面,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明显走低。其中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两年始终持续支撑投资的制造业开始承压,当月同比增长5.6%,是2023年7月以来新低。归根结底,制造业的增速压力、工业企业的经营压力、工业增加值的一枝独秀、需求端的中继乏力,乃至近期市场热议的“反内卷”,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

      4)反内卷不能只有供给侧出清。对于稳增长总量和结构上的劈叉,我们认为这与政府考核机制以及经济核算的方式有关。在生产法为主的核算过程中,抛开需求加码生产对于实现增长目标方面是很有效的措施,加上考核机制中经济增长情况又占据的相当的比重,最终就会造成这样生产和需求阶段性脱节的情况。

      但市场总体是有效的,价格是供需力量最终的表现结果,也是供需调节的有效手段。随着需求端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体现在物价水平上的变化也越发明显,PPI增速自2022年10月以来进入负增长之后始终在0轴下方,并且自今年2月开始逐月扩大。生产和需求的分歧在库存周期和企业经营业有所体现,指标显示排除价格影响的工业企业库存水平在逐月积累,同时企业盈利转弱,这是典型的被动补库周期,5月工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转负,利润总额当月同比增速-9.1%。这一现象在景气指数中的对应分项也有所体现,最新公布的6月制造业PMI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上行0.6pct至48%,而产成品库存则大幅上行1.6pct至48.1%,指向累库现象有向下游转移的迹象。

      对于企业来说,持续经营的关键很简单——取得利润。而在利润受到影响,甚至面临亏损风险的情况下,控制投资就是顺理成章的决策了,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工业增加值在走高,但制造业投资增速反而萎缩。出于对企业利润的关注,市场开始主打反内卷,根本目的是希望改善企业的盈利水平,减少不必要内耗。但除了供给端之外,也必须要做需求侧的考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基础循环过程中,生产规模的缩减意味着循环产生剩余价值的缩减,即经济规模的减少。除了过剩的产能,可能还伴随着就业和薪资的减少,从而进一步抑制需求。当下是政策加码的合适窗口。

      5)从市场反应来看,早盘盘中数据公布后国债期货开始拉升,涨幅不断扩大,A股颇具韧性,但同样难阻下行势头。市场不会骗人。 机构: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高翔 日期:2025-07-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