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解读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重塑生态 行稳致远
2025年1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其中证监会、财政部、人社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主要领导参加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有关情况。
宏观:底层逻辑重构,资本市场破局。本次会议既是对前期政策系统性转向,经济底层逻辑重构的延续,也是结合前期系列会议表述,在资本市场层面的一次有利落实。从宏观政策视角来看,会议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政策规格高、范围广、力度强;二是全渠道、多维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我们测算 2025年增量资金或超万亿;三是提高权益配置比重短期有助于改善债市交易拥挤的现状;四是尊重投资者选择、加强管理人和投资者利益绑定,提升投资获得感;五是多措并举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六是扩大战略投资者参与定增范围,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作用。
策略:《方案》在短期内将显著提振A股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从中长期影响来看,方案一将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流入,增强市场稳定性;二将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制,提升这类资金的股票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市场长期投资的活跃度和深度。第三,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的资金来源多样性,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第四,通过推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的提升,方案将引导更多投资者关注市场长期发展。第五,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强化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政策,将提升市场的投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向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
固收:《方案》推进细则,短期可能“股债跷跷板”,相对利好可转债,利空利率债。1)聚焦到主要配债的机构主体,观察《方案》在 9/26《意见》基础上的推进方向,集中体现落地细节、机制考核进一步明确。如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股票投资比例的确定与提升,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等中长期投资工具供给丰富,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的投资管理优化等。2)随着细节落定,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带动资金加速流入权益市场,资产荒带动债牛的底,层逻辑可能有变数,利好可转债,利空利率债。参考926《意见》发布以来市场价格波动,3个交易日内股指和转债指数高涨(+20%、6%),债市下跌明显(10Y收益率上行超10BP)。3)转债风格上,险资等机构偏好的低估、高股息、大盘风格与经济结构转向的“两重”“两新”、新质生产力等有望受益。
金工:公募险资增持,中长期资金偏好红利行业。长期来看,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和一般法人股东在 A股的持股份额占比相对稳定,自2022年以来险资和养老金持有A股市值及占比呈现长期上升趋势,但养老金持有比例仍相对偏低;2024 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小幅上升。从中长期资金行业分布及流向来看,中长期资金偏好配置银行、非银等红利型行业与电子、电力设备等成长型行业,2024年中长期资金增持红利型行业,反映出对确定性收益4的偏好。
结构性主线投资展望:结合当前宏观政策导向和经济复苏结构性特征,我们认为本次中长期资金入市或将主要有利于以下三个方向:一是新质生产力方向。中长期资金聚焦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二是“两重”“两新”方向。中长期资金以追求低风险和长期收益为目标,与“两重”方向的投资属性高度契合。中长期资金投资“两新”相关企业或产业链,能够助力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三是安全边际较高的资产。社保、养老金、年金等资金属性与红利板块具有更高匹配度,同时,加强逆周期调控下央国企引领或将发挥更大作用,亦将获得更多资金青睐。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政策落实不及预期的风险;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的风险;市场信心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外需走弱的风险;海外经济衰退的风险;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地缘政治突发的风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