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点点评:势如破竹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08 14:11:03 评论:0

  2025 年5 月7 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落实新“国九条”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证券基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决策部署,致力于解决公募基金行业经营理念有偏差、功能发挥不充分、发展结构不均衡、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拐点”。除了总体要求外,在具体举措方面,《方案》共涉及六大点、25 小点细则。我们针对其中部分政策要点做出点评。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方案》指出,通过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我们统计主动权益基金的股票业绩比较基准分布情况,发现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主流宽基指数依然占据多数。然而,相较基准指数的跟踪情况并不容乐观,产品运作管理过程的投资行为约束仍有待加强。

      加强透明度建设。《方案》指出,将修订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信息披露模板,提升信息披露的可读性、简明度和针对性。在整理了部分信息项目的现行披露方式及频率后,我们认为可增加日均偏离、跟踪误差及信息比率等衡量指标,以增强相对业绩表现的信息透明度。

      基金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及薪酬管理。《方案》表明,将出台基金公司绩效考核管理规定,及相应针对基金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对基金经理以及基金产品的考核要求也有提及。我们将其理念总结为“重收益、重盈亏、重长期”。 我们认为,重业绩轻规模、重长期轻短期、绝对相对并重的考核方式,将有望引导公募基金专注投资业绩改善,加强长期投资理念。

      提升权益品类占比。《方案》指出,将加强监管引导与制度供给,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促进行业功能发挥。我们认为,近年权益市场下行叠加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欠佳,共同导致权益基金整体规模萎缩;伴随《方案》出台,监管引导及制度供给将有望改善权益品类当前的弱势局面,发挥公募基金行业在资本市场运行中功能与作用。

      强化基金长期投资行为引导。《方案》指出,将建立常态化逆周期调节机制,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产品注册节奏与进度。强化主题基金注册监管,出台主题基金投资风格监督自律规则,加强对基金投资交易的监测分析与跟踪检验。

      从当前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运作来看,仍不乏追涨杀跌与风格漂移等为追求短期业绩表现而衍生的投资行为乱象。从交易操作来看,尽管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而言呈现趋稳之势,但部分基金的换手仍达到5-10 倍、甚至10 倍以上;从板块与风格漂移来看,截至2024 年末也仍有超出5%的权益基金呈现显著漂移特征。

      优化权益类基金注册流程。《方案》提及对不同类型公募基金产品的注册机制优化。对股票ETF实施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自受理之日起5 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对其他类型含权基金品类也加快发行注册流程。我们统计各类基金历史上每个季度发行时的注册时长数据。ETF基金从2023 年以来基本维持产品注册天数逐步下行的趋势。2025 年一季度发行的ETF中87%的产品在5 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所有产品平均注册天数仅4.8 天。

      引导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方案》表示,强化监管分类评价的引导作用,将“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等指标在基金公司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加分幅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2025 年一季度,基金公司实际出资39 亿元,用于净申购旗下公募非货产品。其中,公募机构自购债券型基金比例居多(48%),随后依次是混合型基金(22%)和股票型基金(18%)。事实上,自2021 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已相较此前有明显抬升。

      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案》表示,“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要求“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基金产品评价体系既要有基于内部视角构建的指标,也需包含基于外部视角构建的指标。中金量化及 ESG 团队对于主动权益公募基金与固收类公募基金分别搭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我们认为,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逐步落地实施,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将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繁荣、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有望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蓬勃向上的发展新局面。

      风险提示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市场大幅波动风险。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胡骥聪/孙丁茜/李钠平/刘均伟 日期:2025-05-0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