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解读: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10-23 23:02:25
评论:0
事项: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 年10 月20 日至23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解读:
公报作为“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擘画,将“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置于驱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为实现“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战略路径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并通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及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体而言,会议部署了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关键任务。
这一系列围绕科技制高点的部署,其根本目标是服务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总体任务。通过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最终落实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以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体领域。会议以尖端科技突破为引擎,全面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从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战略蓝图。
中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呈现出清晰的阶梯式发展与持续升级的路径。早在“十二五”时期,政策重心在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旨在“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这为新兴产业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进入“十三五”阶段后,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政策强调“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具体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标志着新兴产业从广泛布局进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精细化深耕阶段。
而至“十四五”,新兴产业已毫无疑问地成为驱动未来的核心力量。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其范围之广、定位之高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政策导向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致力于“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这一历程清晰地表明,中国的产业政策成功地将新兴产业从最初的培育名单,一步步推动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展现出持续优化、面向未来的强大前瞻性与生命力。
从市场行情中长期主线来看,无论是11-15 年的地产链、16-20 年的大消费,还是21-25 年的硬科技,中长期能达成占优制胜的行业,也和五年规划的重要部署密切相关:
(1)“十二五”规划阶段(2011-2015 年):成长与价值的交替,城镇化与消费升级驱动。成长驱动型与深度价值型交替占优。宏观经济视角,中国正处于城镇化与投资拉动的黄金期,城镇化率从2000 年的36.2%一路飙升至2015 年的56.1%,催生了庞大的基建与消费需求。这使深度价值型中的金融、地产等板块受益。
同时,人均GDP 突破5 万元人民币,居民消费开始从“必需品”转向“可选品”,推动了以消费品为代表的成长型板块崛起。此时,科技引领型尚在萌芽阶段,表现相对平淡。
(2)“十三五”规划阶段(2016-2020 年):成长驱动型资产全面领跑,标志着移动互联网与新经济崛起的黄金时代。宏观上,经济增速换挡叠加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在2020 年达到54.5%。产业上,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网民规模从2015 年的6.88 亿跃升至2020 年的9.89 亿,催生了庞大的电商、社交、本地生活等新经济业态。在“房住不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深度价值型承压;而科技引领型虽在2019 年后因科创板的设立开始受到关注,但尚未形成全面优势。
(3)“十四五”规划阶段(2021-2025 年):科技引领强势崛起,硬科技与自主可控主导。科技引领型实现了惊人的超越和领跑。宏观与产业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外部技术竞争压力倒逼内部“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领域的数据凸显了这一趋势:中国半导体进口额长期高达近4000 亿美元/年,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推动国内产业链投资热潮;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1 年的352 万辆井喷至2023 年的949.5 万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以DeepSeek 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弯道超车。这些硬科技产业的爆发,使得科技引领型资产的表现远远甩开了此前盛行的成长驱动与深度价值型。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新兴产业是“十五五”期间重点关注投资方向。“8+9”新产业是应用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早在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就将新产业划分为8 大新兴产业和9 大未来产业。目前,A 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市值达到36 万亿元,相关上市公司占A 股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的四成左右。从细分领域分布来看,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六大行业是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大部分属于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从板块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其中创业板占比为30%,科创板占比为25%,北证占比7%,三者合计占比高达62%。未来产业主要包括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空间6 大方向,并具体到29 个细分领域。
“工程师红利”是“十五五”期间A 股科技牛主线的重要线索。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持,“工程师红利”是驱动未来新旧动能转换、科技行情长期制胜的核心抓手。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的分布,我们将处在得分中枢以上且趋势走强的市场定位为“工程师红利”的冠军区,将低于中枢值但得分提升的市场定位在“工程师红利”的后进区,中国当前就处在“工程师红利”的冠军区,而新兴市场中的印度、越南、泰国则处在后进区。从被赶超国和赶超型国家的定位来看,印度越南等前沿新兴市场人口红利、高资本开支,分别代表人力和投资对经济的贡献,而技术的驱动因素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更能充分体现,从总量经济到结构转型,科技驱动下A 股潜力有望在中长期引领全球市场,2026 年乃至“十五五”期间,A 股科技牛行情有望延续。
风险提示:美联储降息节奏不确定性,海外地缘问题演绎方向不确定性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开 日期:2025-10-23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 年10 月20 日至23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解读:
公报作为“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擘画,将“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置于驱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为实现“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战略路径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并通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及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体而言,会议部署了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关键任务。
这一系列围绕科技制高点的部署,其根本目标是服务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总体任务。通过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最终落实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以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体领域。会议以尖端科技突破为引擎,全面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从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战略蓝图。
中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呈现出清晰的阶梯式发展与持续升级的路径。早在“十二五”时期,政策重心在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旨在“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这为新兴产业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进入“十三五”阶段后,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政策强调“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具体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标志着新兴产业从广泛布局进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精细化深耕阶段。
而至“十四五”,新兴产业已毫无疑问地成为驱动未来的核心力量。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其范围之广、定位之高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政策导向强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致力于“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这一历程清晰地表明,中国的产业政策成功地将新兴产业从最初的培育名单,一步步推动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展现出持续优化、面向未来的强大前瞻性与生命力。
从市场行情中长期主线来看,无论是11-15 年的地产链、16-20 年的大消费,还是21-25 年的硬科技,中长期能达成占优制胜的行业,也和五年规划的重要部署密切相关:
(1)“十二五”规划阶段(2011-2015 年):成长与价值的交替,城镇化与消费升级驱动。成长驱动型与深度价值型交替占优。宏观经济视角,中国正处于城镇化与投资拉动的黄金期,城镇化率从2000 年的36.2%一路飙升至2015 年的56.1%,催生了庞大的基建与消费需求。这使深度价值型中的金融、地产等板块受益。
同时,人均GDP 突破5 万元人民币,居民消费开始从“必需品”转向“可选品”,推动了以消费品为代表的成长型板块崛起。此时,科技引领型尚在萌芽阶段,表现相对平淡。
(2)“十三五”规划阶段(2016-2020 年):成长驱动型资产全面领跑,标志着移动互联网与新经济崛起的黄金时代。宏观上,经济增速换挡叠加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在2020 年达到54.5%。产业上,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网民规模从2015 年的6.88 亿跃升至2020 年的9.89 亿,催生了庞大的电商、社交、本地生活等新经济业态。在“房住不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深度价值型承压;而科技引领型虽在2019 年后因科创板的设立开始受到关注,但尚未形成全面优势。
(3)“十四五”规划阶段(2021-2025 年):科技引领强势崛起,硬科技与自主可控主导。科技引领型实现了惊人的超越和领跑。宏观与产业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外部技术竞争压力倒逼内部“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领域的数据凸显了这一趋势:中国半导体进口额长期高达近4000 亿美元/年,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推动国内产业链投资热潮;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1 年的352 万辆井喷至2023 年的949.5 万辆,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以DeepSeek 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弯道超车。这些硬科技产业的爆发,使得科技引领型资产的表现远远甩开了此前盛行的成长驱动与深度价值型。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新兴产业是“十五五”期间重点关注投资方向。“8+9”新产业是应用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早在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就将新产业划分为8 大新兴产业和9 大未来产业。目前,A 股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市值达到36 万亿元,相关上市公司占A 股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的四成左右。从细分领域分布来看,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六大行业是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大部分属于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从板块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其中创业板占比为30%,科创板占比为25%,北证占比7%,三者合计占比高达62%。未来产业主要包括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空间6 大方向,并具体到29 个细分领域。
“工程师红利”是“十五五”期间A 股科技牛主线的重要线索。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持,“工程师红利”是驱动未来新旧动能转换、科技行情长期制胜的核心抓手。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的分布,我们将处在得分中枢以上且趋势走强的市场定位为“工程师红利”的冠军区,将低于中枢值但得分提升的市场定位在“工程师红利”的后进区,中国当前就处在“工程师红利”的冠军区,而新兴市场中的印度、越南、泰国则处在后进区。从被赶超国和赶超型国家的定位来看,印度越南等前沿新兴市场人口红利、高资本开支,分别代表人力和投资对经济的贡献,而技术的驱动因素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更能充分体现,从总量经济到结构转型,科技驱动下A 股潜力有望在中长期引领全球市场,2026 年乃至“十五五”期间,A 股科技牛行情有望延续。
风险提示:美联储降息节奏不确定性,海外地缘问题演绎方向不确定性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王开 日期:2025-10-2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