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光伏玻璃市场“绝地反击” 三大核心变量主导后市走向
近期,光伏玻璃市场上演“绝地反击”——从上半年的供需错配、库存高企,到7月库存快速去化、价格触底回升,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这场“大反转”究竟是阶段性反弹,还是趋势性拐点?其背后又暗藏着哪些影响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市场热议的焦点。
谈及光伏玻璃市场的回暖,南华期货分析师寿佳露介绍,当前光伏玻璃日熔量稳定在8.82万吨,虽较5月初的高点(9.94 万吨)下滑11%、较去年同期(10.5 万吨)下滑15.8%,但前期部分堵窑产能恢复后,供应端趋于稳定。
库存端是此次“绝地反击”最核心的信号。隆众资讯的数据显示,行业平均库存可用天数从6月至7月的32天以上,快速降至当前的17.7天。
对此,隆众资讯分析师高玲补充称,部分规格库存更为紧张。其中,符合市场需求的2.0mm镀膜玻璃需求向好,宽度为1297mm规格的订单出现结构性短缺,个别企业库存已跌破10天警戒线,整体库存水平回落至正常区间。
价格方面,现货涨价预期已正式落地。“8月,2.0mm 单镀(面板)光伏玻璃价格从10元/平方米涨至11~11.5元/平方米。”高玲预测,9月价格或进一步涨至13元/平方米,紧缺规格甚至需“加价订购”,且下游企业接受度较高,拿货节奏未受影响。
为何市场会突然“变脸”?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核心驱动因素在于政策预期下的阶段性需求释放,而非终端需求的实质性改善。
寿佳露解释,此前市场传出光伏组件出口退税率将从9%下调至零(即取消退税),虽政策落地时间尚不明确,但组件企业为规避政策风险,纷纷利用窗口期“抢出口”,直接刺激7月至9月的组件生产,进而加大光伏玻璃拿货量。同时,涨价消息又推动行业出现备货行为,双重因素叠加促使库存快速降至常规水平。
高玲进一步补充说,财政部已明确宣布2024年第四季度起取消光伏组件13%出口退税。这一政策直接触发组件企业“突击备货”——光伏玻璃采购量激增,叠加下月涨价预期,下游备货量居高不下,最终使市场从供需错配转向阶段性供不应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需求增长仍存在局限性。寿佳露说,8月组件产量环比虽有增加但增幅较小,相比供给端仍处于偏低水平,行业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只是供需差额有所缩小。
尽管当下市场行情火热,但市场人士对此轮行情的持续性仍持谨慎态度,核心担忧在于当前的需求由备货驱动,而非终端装机需求增长。
寿佳露表示,此次市场反弹的“根基不深”:当前的需求好转是组件企业阶段性补库导致的,并非终端电站实际装机需求的明显改善。一旦备货行为停止,光伏玻璃市场大概率重回供应过剩状态,行业将重启累库模式。
高玲也认为,当前市场存在“虚假繁荣”迹象:组件厂为赶政策“末班车”提前备货,但终端电站的实际装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光伏玻璃只是从生产企业的库存,转变为组件企业的库存,并未真正用于装机。这意味着,未来政策正式落地后,市场需求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具体到时间节点,高玲预测,9月市场需求尚可(政策利多仍存、前期订单延续、组件排产降幅有限),但10月起预期或会转弱。“一方面,7月至9月出口量大,导致海外仓库存偏高,退税政策落地后可能引发出口缩减;另一方面,今年4月至5月已有一波抢装潮,年底抢装预期不及往年,且10月或有新投产能释放,供需差额可能再次扩大。” 她说。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光伏玻璃市场的走向取决于三大核心变量。
一是产能变量,冷修减少,新产能或加速释放。当前,市场阶段性好转已减弱光伏玻璃冷修预期,且价格上涨可能刺激前期堵窑产能进一步恢复,甚至推动部分窑炉点火开工。“若10 月新投产能如期释放,将直接加大市场供应压力。”高玲称。
二是政策变量,退税落地与供给侧限产。“一方面,组件出口退税取消的具体落地时间和执行力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出口;另一方面,需关注供给侧是否有进一步限产的政策,光伏行业仍处于‘反内卷’政策大框架内,供给端调控可能影响市场格局。”寿佳露表示。
三是价格传导变量,涨价能否向下游顺畅传递。寿佳露认为,市场需重点观察当前光伏玻璃涨价能否进一步向下游产业链传导。若传导顺畅,说明产业链供需格局确实改善并得到验证;若传导受阻,涨价态势难以持续,行业或重回调整阶段。
“短期来看,虽光伏玻璃日熔量回升幅度不高,但价格上涨和产能恢复预期,会推动光伏玻璃企业增加原料补库力度,对纯碱需求形成一定支撑。但长期来看,只有当光伏玻璃价格维持在成本线以上(12.5~13元/平方米),行业才会真正带动纯碱消费增长。”高玲表示,这种利好态势较难长期延续,市场需持续跟踪光伏玻璃市场后续走势。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