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三重利空压制 塑料重心不断下移
国庆假期后,受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下跌拖累,塑料期货2601合约一度下探至6855元/吨的低点。当前塑料下游虽处于“银十”传统旺季,但强预期与弱现实分歧较大,供需结构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展望后市,多重利空因素压制下,预计塑料期货2601合约将呈震荡偏弱走势。
原油价格持续走低
作为塑料的重要原料,近期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在OPEC+持续增产、全球经济担忧加剧及地缘风险弱化背景下持续走低。其中,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最低下探至56.6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最低回落至60.11美元/桶。二者皆创今年二季度以来新低。上游原料价格大幅下跌,直接削弱了聚乙烯的成本支撑。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7日当周,国内油制线型成本在7176元/吨,周度大幅下降390元/吨;煤制线型成本在6507元/吨,周度小幅回落94元/吨。目前油制与煤制成本差在669元/吨。预计后市油制成本支撑减弱、煤制成本变化不大。
外围市场,据了解,近期东南亚塑料市场处于买方主导地位,买家有大量货源可选,叠加具有价格竞争力的美国货源冲击,市场价格偏弱,且买家价格预期每周都在持续下降。在成本与需求双重利空夹击下,塑料期货的定价逻辑从“成本 + 需求”驱动转向“成本 + 供应”主导,市场重心不断下移。
国内检修装置重启
从供应端看,国内聚乙烯(PE)产能扩张的惯性仍在持续释放,新装置投产与检修恢复共同推动供应边际增加。隆众资讯数据显示,上周国内多家石化企业装置重启。其中,独山子石化的30万吨/年装置、中化泉州的40万吨/年装置、榆林化工的40万吨/年装置、吉林石化的28万吨/年装置,以及茂名石化的25万吨/年装置纷纷结束检修,重新恢复生产。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压力来自产能过剩。近年来国内石化行业大规模扩能,导致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低位。另外,行业“内卷”格局未改,企业为维持现金流和市场份额,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需求端驱动力不足
需求端表现远逊于预期,是压制塑料期价的核心因素。10月虽为农膜传统旺季,企业也已开启备货,但“旺季成色”不足。国庆假期后下游以刚性采购为主,无大规模集中采购,备货需求“脉冲式”释放后快速减弱;包装膜订单虽稳,但PE下游整体开工率为近年同期最低,终端需求复苏乏力,且“双11”对包装膜的拉动效应边际减弱,难有持续需求支撑。
市场心态偏谨慎,下游企业普遍维持低库存、随用随采策略,不愿提前备货。短期来看,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市场成交清淡,贸易商普遍采取让利出货策略以刺激成交,形成“价格跌—需求观望—价格再跌”的负反馈循环。
在需求驱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国内聚乙烯库存小幅回升。据统计,截至10月17日当周,国内聚乙烯社会样本仓库库存为54.56万吨,周度小幅增加2.12万吨,增幅达4.03%。其中,LLDPE社会样本仓库库存周度增加1.63%,且同比大幅增长47.55%。
综上所述,当前塑料市场正处于“供应压顶、需求承压、成本坍塌”三重困境之中。尽管季节性需求提供一定支撑,但难以扭转当前疲弱的基本面。在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干预或需求爆发性增长背景下,塑料期货2601合约价格重心将继续下移。
(作者单位:宝城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